從公共領域到愛與寬恕

《學習年代》第10章討論用書:阿倫特《人的條件》

阿倫特的這本書在《學習年代》裡佔了兩章的篇幅,足見其理論在書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相較於之前對重建公共領域的集中討論,這一章把重點轉移到愛與寬恕。阿倫特在《人的條件》中提到,「行動」的本質在於其不可預測性,它的發生不可預測,造成的後續行動也不可預測。為了彌補這種不可預測性可能造成的傷害,阿倫特強調寬恕的重要,而寬恕又來自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只在乎對象本身,而不在乎對象的行為。也就是說,公共領域的行動需要每個個人之間的愛來調劑。雖然這些討論在阿倫特的書中只佔一小部分,但這本小說總是嘗試將理論套用到人際互動層面,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借題發揮的機會。

Read more

信仰宗教,也信仰愛

《學習年代》第9章討論用書:《The Raft Is Not the Shore》

(為方便討論,本文將英文書名譯為《木筏非岸》。)

這一章選了沒有中譯本的書。越南出生的一行禪師在華人界算是有些知名度,著作也有不少中譯本,但作者偏偏要選這本釋一行和天主教耶穌會神父Daniel Berrigan在1975年的對談錄,顯然他想討論的不止是宗教和修行。這兩位宗教人士都參與對政府的抗爭活動,書中的內容也緊扣宗教與社會關係(尤其是社會運動參與)的主軸,也難怪作者要把它放進《學習年代》中社會運動的脈絡裡。乍看之下,或許會認為《木筏非岸》和《學習年代》之間的對比在於參與社會運動的基礎信念:一個是宗教教義,另一個是學術理論。但一行和Berrigan的中心思想其實比一般認為的宗教教義更富有精神性、更講求回歸本真、更不拘泥於形式,甚至明確地反對和國家機器掛勾的「宗教」。相較之下,《學習年代》的讀書會青年大多緊抓著各自的學術知識不放,反而不太了解真正的自己,更別說真心真意參與社會活動了。這種情形以讀書會的主導者阿志最為嚴重。這種「負面教材」式的人物描寫,讓我想起《時間繁史》裡說「我是一個病徵」的獨裁者。以男性角色的執迷和女性角色的純真作對比,似乎仍然是作者愛用的寫作模式。

Read more

你是你,我是我

《學習年代》第8章討論用書:《天演論》

《天演論》有上下兩卷,我本來打算把卷上讀完,但我在快讀完的時候放棄了。嚴復的文言文翻譯固然是個障礙,但對我而言還不算困難,真正令我感到反胃的是《學習年代》裡那種對理論架構方法的莫名狂熱。作為《物種源始》的前傳,《學習年代》自然應該給予《天演論》特別重要的地位,作者也在這一章稍稍回顧了之前討論過的書,但那些理論之間的比較實在不得我心,更別提作者不斷轉換視角反覆討論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斯賓塞(Herbert Spencer)與嚴復之間的異同了。單純讀《天演論》的時候,我還覺得赫胥黎的比喻與假設和嚴復的翻譯很有趣,但和《學習年代》的理論比較同時讀,就像加錯醬料的料理一樣令我倒胃口。當然,《學習年代》的整理可以幫助讀者掌握理論的全貌,只是在這一章對我毫無吸引力。或許是因為我只關心自己有興趣的事吧。

Read more

0144 擦玻璃的人

20110501

在百貨公司外面
她正在擦玻璃
和玻璃裡頭每一張臉
白晳無瑕宛如新生
電眼俏唇豔麗動人
在笑與不笑之間
努力保持高雅
用完美的唇形對她說
「謝謝妳」

Read more

在詩中接近世界,在詩中遠離世界

《學習年代》第7章討論用書:《惶然錄》

(《學習年代》將《The Book of Disquiet》譯為《不安之書》,本文採用時報出版社的譯名《惶然錄》。)

我幾乎覺得《惶然錄》是思想的毒藥。從我接觸new age思想開始,我就很重視如實觀照、活在當下這回事,佩索阿(或者《惶然錄》的虛構作者Bernardo Soares)卻恰恰相反。他堅持和世界保持距離,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世界裡,結果卻經常得到世界沒有意義、自己也沒有意義的結論。固然這本書的中譯十分優美,但我實在無法體會許多人把它當成文學極品細讀的感覺,只覺得這些思想太可怕了,想趕快把書翻完。這本書之所以受歡迎,大概是因為它和現代人內心的空虛產生了共鳴吧。佩索阿唯一吸引我的,是他使用不同筆名作詩這一點,彷彿可以隨時換上不同的假面,創造不同風格的作品(雖然從結果看起來差異並不是非常明顯)。我比較想談的是詩這回事:因為我剛好加入了學校裡一個現代詩的團體。我想先從加入這個團體的緣由說起。

Read more

狂歡節,他們的世界

《學習年代》第6章討論用書:《拉伯雷研究》

讀完阿倫特,感覺庶民的物質生活就是極度的私人、分離、無世界,接下來閱讀巴赫金顯然是要以他的庶民世界觀作為對照和補充。阿倫特對世界的觀念是超越物質生活的,具有高級知識分子的理想性,但巴赫金認為滲透在拉伯雷作品中的民間狂歡節文化自有其包容萬物的世界性,將一切事物打入物質-肉體下部,使它們重生為笑。和讀阿倫特的時候不同,我讀《拉伯雷研究》的時候感覺充滿活力,世間彷彿充滿希望,但因為內容太多,我就只讀了導言和第1、4、5章。所以,這次依然稱不上介紹,只是一些感想,以後大概也會是這樣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