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Phases」系列詩作一起成長的2018年

過去一年,要從我讀的書說起:我發現每本書都是一個故事(就算那其實是一本勵志書)。或者從實用的角度來說,是一個你可以安裝到大腦的程式,有時候又是為了特定目的而召喚的咒語。

去年底~今年初那陣子,我在看一些非常正面心理的書:《刻意練習》、《心態致勝》、《斜槓青年》之類的。以前我通常不會想看這些,但我忽然看了,而且也實踐了書裡的一些東西,發現真的很有用:當你相信自己是可以進步的,而且真正了解自己的運作情況、擬定合理的計畫和目標,再用足夠強度的練習去推進自己,就真的會進步。至少,我今年的韓語聽力訓練成功了。而且每次達到一個小小的目標,回饋在我身上的滿足感都是非常強烈的。

Read more

讀完《刻意練習》

把《刻意練習》讀完了。雖然本質上是發展心理學的專著,卻很有勵志書的效果。簡單來說,作者的研究發現,要精通一項技能,「刻意練習」的質與量遠比天賦來得重要。

Read more

讀《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說,我們可能以為一直做某件事就會一直進步,但如果不是以提升技能為前提,並且採用有效的練習方式的話,就只會原地踏步甚至退步。這裡引用的研究發現,資深的醫師不見得比新手醫師厲害(當然也不是每個新手醫師都很棒的意思,而是說從整體統計的結果而言,執業年資對於實際表現的幫助不大)。研究也發現,雖然線上醫師會參加研討會之類的活動,但這種聽講、一般教育式的活動對於實際表現的幫助非常有限。作者認為,這是因為實際執業的過程缺少在嘗試新事物時獲得(專業訓練者的)意見回饋、改正錯誤、發展新技能的過程,所以很難獲得更進一步的成長。

這部分傳達的訊息,還是跟整本書大致上的主旨差不多:對於一項技能,只靠反覆做是不會進步的,必須找出自己需要改進的方面,並且採用特別針對問題點的練習方式,有意識地嘗試突破目前能力的極限,才有可能進步。以我最投入的語言學習領域而言,意思大概就是:雖然盡量多學各種知識(文法、單字等等)也很重要,但要獲得明顯的進步,應該針對弱點集中訓練,例如練習很常用卻一直忘記的單字、老是搞錯的動詞時態變化、用比自己能掌握的速度稍快一點的錄音檔做聽寫練習等等。

facebook原文

意識到自己渴望成長的一面

今天我清楚感覺到,一種渴望自我成長的心態已經形成了。我忘了當時在跟上司談什麼,只記得自己說了一句「難道就不能學人家好的地方嗎?」我曾經非常討厭所謂的「成功人士」,覺得不過就是一群有社會優勢、剛好符合社會價值標準的人在吹捧自己而已。我可能也覺得,別人的成功就表示自己相對失敗吧。但是最近不一樣了,其實也不止是對於所謂的成功者,也包括所有認識或不認識的一般人,我經常看到別人好的一面,覺得「他的優點很值得學習!」就算一個人感覺有點乏善可陳,也可以看出他努力做到什麼。

Read more

嘗試錯誤的漫長旅程:《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

《學習年代》第3章討論用書:歌德《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

(為便於討論,本文採用1998年光復書局版之書名及人物譯名,並加註人物之德文原名。)

《學習年代》進入第3章,選擇了兩百多年前的教育成長小說(bildungsroman)《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這對大學生讀書會而言實在是個不尋常、甚至不可能的選擇。但作者執意選這本書,更讓它成為點題的作品,顯然有意讓《維廉‧麥斯特》的古老概念在這群近未來的青年身上復甦,並且以這本書作為對青少年教育的期許。《維廉‧麥斯特》式的教育與現代教育迥異,主角維廉‧麥斯特(Wilhelm Meister)花了超過一半的篇幅嘗試投身戲劇事業,最後才覺悟一切只是徒勞無功,決心成為實業家。現代的讀者不免懷疑,花這麼長的時間和這麼多心力去嘗試錯誤,換一個大夢初醒,值得嗎?董啟章應該會為歌德辯駁吧,他筆下的人物「貝貝」之所以能「重生」,也是因為經歷了一段看似失敗的「學習年代」。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