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讀《靈性歧路》

最近開始讀《靈性歧路》,比較為人所知的譯名是「靈性逃避」,其實書裡也大多稱為靈性逃避。因為在某個 Podcast 聽到有這本書,覺得自己也有可能遇到同樣的問題,所以想了解一下。簡單來說,靈性逃避就是躲到靈修的概念裡面,而不去面對、處理自己心理層面實際存在的問題與成長需求。例如感覺到自己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就告訴自己「都是小我在作祟,我要超越自己的小我」,就這樣用看似清高的態度,迴避了自己因為某種情況而產生負面情緒的模式,卻沒有真正深入處理問題模式本身。

我不確定自己什麼時候可能有過這樣的行為,但像我這樣很自然就會接觸到身心靈資訊甚至邪教的人,是應該提防一下。其實我也經常告訴自己要用比較實際的角度看待事情(我本身是有實際的一面,但比靈性的傾向弱一些),我的工作也讓我的思考模式變得更腳踏實地,或許無形中也減少了「靈性逃避」的風險吧。

facebook原文

大家說好的音樂,或者自己需要的音樂

我平常不怎麼聽華語音樂,但看到蔡健雅的專輯《Depart》成為金曲獎大贏家,就想聽聽看是否真的有這麼好。我本來以為這是關於疫情下生活的專輯,但實際上並不只是這樣。開頭的〈Bluebirds〉一看到歌詞,感覺就被戳中了:其實疫情只是一個引爆點,讓每個人感覺受困的部分一一浮現,並且被迫面對難以掙脫現狀,又害怕無法維持現狀的不安。不過,在開頭釋放悲傷的情感之後,專輯其他部分大多是簡單的木吉他加上溫暖的歌聲,像是用歌聲擁抱過去情感層面的挫折,並且期許提升自己的心靈層次,活出更好的未來。「Depart」所提示的往前邁步,除了是音樂風格的昇華,也是心境的轉變。

大概是疫情的關係,我變得很常聽平靜的心靈音樂,甚至會讓音樂陪我入睡。生活中已經有太多讓我煩心的事,能讓我安定下來的音樂,才是我現在最需要的。雖然我也有點擔心可能是因為自己老了,就像坂本龍一從一開始做流行音樂,到後來越做越安靜、越做越極簡,好像聽不進更多聲音一樣⋯⋯或許還需要時間來驗證吧。但我很少因為別人說什麼東西很棒,或者得了什麼獎,就跟著認為這很好,這一點從以前到現在都沒什麼變。對我而言,音樂還是要以服務自己的感受為優先,只是這次評審覺得好的東西,正好是我所需要的。所以,還是該感謝金曲獎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吧。

facebook原文

為了腳踏實地活下去而寫

最近讀了《書く習慣》(「書寫的習慣」,いしかわゆき著)這本書,內容主要有兩個主軸:1) 不需要特別的技巧,也能讓自己的寫作有魅力,例如誠實表現出自己的想法與感情,以及對讀者親近的姿態等等;2) 書寫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持續做的事,例如作者因為自己寫的部落格而成為專業撰稿人,也在私人的寫作中梳理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還能從自己過去的經驗獲得安慰與鼓勵。

Read more

聖嚴法師紀錄片《本來面目》

最近法鼓山在 YouTube 放上了聖嚴法師紀錄片《本來面目》的完整版。這部片子並不是要讓觀眾看了之後產生許多關於心靈昇華的想像,而是儘可能貼近聖嚴法師的真實人生軌跡,顯示在他發揚佛法的過程中,也有一些掙扎與放下的過程。

Read more

不要輕易相信煽動恐懼的人

在這個遍地都是KOL的時代,除了靠自己的外表、才華以外,也有一些人是靠著煽動情緒來吸引追隨者,而且還很有效。有一種我特別謹慎看待的,是那種不斷警告最糟糕的情況即將發生,但也提不出什麼解決良策的人,結果只是集結了一群陷入恐懼的群眾——不管是無意或是有心。當然,適度的恐懼可以讓我們謹慎行事、減少風險,但過度的恐懼則會造成思考的空轉,以及認為自己對什麼都無能為力的心態,而遭到有心人的利用。

Read more

處理職業倦怠的旅行

最近用完在竹生島(日本琵琶湖的島)買的白檀線香,又回憶起那時候的感覺。我一直記得前往竹生島的時候,霧氣非常重,一片白茫茫的,但回程的景物逐漸清晰,還出了一點太陽。但這些細節對我而言究竟有什麼意義?後來,我終於找到關於那次旅行的部落格文章(還是隔年才寫的),才想起那時候我有點職業倦怠,也動了轉職的念頭,但是並沒有真的離開公司。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