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在網友一片好評聲中買下這本書,但最後是在又愛又恨的情緒中讀完。愛的是科幻小說特有的豐富想像,恨的則是男主角像塊木頭。確實,作者對於人性的看法有其獨特之處,但要說是完美融合科幻與人文關懷的經典,似乎有點名過其實,因為用男主角泰勒作第一人稱的描述就已經讓作品整體的情緒陷入過度遲鈍的不利地位。
我得說自己真的很討厭這個男主角。大概是之前讀董啟章的小說已經習慣那種心思細膩過頭的男主角,現在看到泰勒這個對於什麼事情都沒有明確感想的人,就覺得這樣要寫深刻的東西還真困難,或者是作者本身就不擅長情感方面的描寫?我現在留下最糟糕的印象大概就是,他每次上床都只像是在滿足生理需求,也缺乏前戲,事實上泰勒也真的完全不懂戀愛的語言……我不記得自己暗罵了多少次「你個○○」。不過,也是因為泰勒這種在情感方面抽離的態度,使得讀者比較容易了解故事中的客觀事實。除了「假想智慧生物」不可思議的組織以外,我欣賞的是作者對於政治角力、官商勾結(或者說合作?)的描寫。因為泰勒在因緣際會之下得以進入權力運作的核心,使得讀者能夠看清八卦與內幕消息背後的真相,而這部分的情節也都還蠻合理的。
除了這些以外,作者其實很清楚自己在,呃,人性刻畫方面,想要採取的立場。其實很簡單,就是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必然有一個信仰,不管那是宗教或者其他的東西,而這個信仰因為忽然來臨的世界末日而浮現在檯面上。因為有了信仰,我們才有動力維持自己的生活,就算這個信仰是早死早超生也一樣(書中的茉莉就是一個例子)。雙胞胎兄妹傑森和戴安看起來是科學和宗教的對比,但讀者最後會發現其實他們兩個人的差別在於信仰夠不夠堅定。最後看起來,傑森反而比戴安更具宗教性,因為他有接受真相的勇氣,甚至可以說他一直不計代價地為真理服務,而戴安只是一直在逃避真相,不肯面對現實,對於自己信仰的宗教甚至是半信半疑。我認為作者不是一個反宗教的人,只是他想點出一般宗教缺乏純粹的宗教性的問題。
至於其他人,也都有自己的「信仰」,例如金錢、權力、愛情等等。那泰勒呢?除了醫學以外,他的生活幾乎完全圍繞在傑森和戴安身上,彷彿他的安全感和對於未來的期望其實是來自這兩個人。不過,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我反而覺得他的內心世界是有點空洞的,他不善於表達感情的問題也加重了這個印象。
如果要總結讀完這本書的感想,大概就是蠻有想像力的,最後揭曉的事實真相也很驚人。只是前半段的鋪陳像是缺乏感情的生活雜務報告,讓我不太習慣,而且我很難認同這個男主角(笑)。至於文學性,嗯,我還是會選擇正統的文學小說吧。
2016.01.10回顧:
現在面對這本書的讀後感,總是有點尷尬,因為三部曲的後面兩部不夠精彩,男主角又一樣呆呆的沒什麼情趣,對我來說就算是爛尾了。一開始傳聞要拍的電影也沒個影子。我跟科幻小說的緣份,大概就這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