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詩人群像:林亨泰詩集》

「台灣詩人群像」是由笠詩社莫渝、陳坤崙、李昌憲等三位詩人策劃的一系列詩集(不是莫渝個人的同名著作),共有13本分屬13位詩人的詩集,這些詩人也都是笠詩社的成員(但據說目前正在策劃的第二波發行不限於笠詩社成員)。笠詩社是台灣現代詩本土路線的重要推手,看到這些詩集封面上的綠色野百合,難免令人產生政治上的聯想。不過,實際閱讀其中的《林亨泰詩集》以後,我想,如果只看到詩中的政治面,眼光就太狹隘了,還必須考慮這些詩的時代性才行。

詩集以歷時方式將詩作分為五輯,還加上了一篇評論與年表,所以很容易看出詩人在不同時期展現的風貌。林亨泰生於日治時的台灣,受日本教育,先是以日文創作,後來才改用中文。有這樣的背景,寫作的內容當然就比較不受大陸文化影響,而能發展出本土的特性。不過,在他早期的作品裡(第一輯:「銀鈴會時期」作品),還是很容易看到日本文化的影子,甚至日文的語法,例如〈忘卻〉就展現出日本的侘寂美學與慣用語法:「那是一日之美/那是一日之嬉戲/在荒廢的庭院中/飛上飛下的美麗的鳥啊// 起初是濃密的/逐漸淡薄而終於忘卻/啊!那是一日之美/然而只不過是一日之嬉戲」。這個時期也有些描寫社會現實的作品,代表作是〈群眾〉,這首詩寫的是二二八事件時民心的團結,但在當時由於時機敏感而沒有發表。林亨泰寫實詩的批判力道要等到之後的「笠詩社時期」才得以完全展現。

第二輯稱為「現代派時期」,呼應紀弦的現代派運動。這個時期的詩作以富實驗性著稱,也是經常受到討論的部分,有些作品現在看起來還是相當前衛,例如〈光〉:「易滑的土瀝青路上,/我是踱來踱去的光。/但,我兩腿展開去的角,/是最濃密的……/我是速度,也是影子。」這些句子完全自成一格,無法以一般的詩語言預測。這個時期還有〈進香團〉等一系列符號、圖象詩(可能由於排版的關係而未收錄),和引起廣泛討論的類圖象名作〈風景〉,也都打破了當時作詩的習慣。不過,即使是實驗性這麼強的時期,在他的作品裡還是可以嗅到本土的氣息:圖象詩的〈進香團〉、〈農舍〉完全是本土事物的冷調描寫,〈風景〉寫農田和防風林,〈黃昏〉以類似俳句的形式點出鄉土風情更是一絕。接下來,以一個月的時間完成的五十一首《非情之歌》也被列為一個時期,這些詩完全抽離感情,將現實事物簡化、知性化,試圖理出其中的規則。

《非情之歌》可以視為一個里程碑,在接下來的「笠詩社時期」裡,他的作品才真正走上寫實派的路。這段時期的批判性質十分明顯,像是〈生活〉這首詩寫的:「你的聲音,若不從你的喉嚨發出,/而要裝成有體面的人的喉嚨發出,/那是可悲的。」,他訴求的不止寫實,還有讀者的了解、認同與行動。這段時期的題材廣泛,舉凡商業社會、文學界、社會消息、環境污染、外來文化、政權腐敗等等都是題材。其中,〈事件〉的冷靜口吻突顯出市井小民遭逢意外時無人關心的社會現實,〈流行作家〉的反覆形式諷刺文學暢銷公式,都是形式創新的佳作。不過,政治批判似乎還是不能忽略的領域,這一輯裡至少有五首指涉政治的作品。〈獨裁政權〉中清楚寫出對非民主的政權轉移的不滿,〈宮廷政治〉以雞和豬比喻濫權的官員,〈一黨制〉則用簡單的幾行表現出當時議會制度的可笑:

桌子上
玩具鋼琴

白鍵
黑鍵

只有
一音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或許會想把詩人歸類到某種政治傾向吧,我一開始也這樣想過,但這些作品的確精準地指出當時的制度問題。作為一名寫實詩人,寫出這些極具批判性的詩是理所當然的,甚至可以說是盡了社會責任。如果這種風格持續到現在,不知道他又會表現出怎樣的政治立場,可惜他近年疾病纏身,文字風格已經不如以往犀利(第五輯:「病中時期」作品)。

讀完這本詩集,大概可以了解林亨泰作品風格的轉變,也會看到他一直都是以現實生活作為創作的基礎。這本詩集以時期劃分的編排方式很容易了解,選的詩也都具有代表性,應該能幫助有興趣的人體會詩人的風格,只可惜錯字不少。另一個問題是這本書不容易買,我是在誠品買到的,但其他地方進貨的不多,可能必須直接向春暉出版社購買。

台灣詩人群像:林亨泰詩集/林亨泰著(2008年出版)/春暉
ISBN 978-986-6950-11-7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