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界上最爛的人》

早上看了《世界上最爛的人》。必須說我跟這部片的頻率不太合,因為我是比較保守、不輕易改變的人,所以看到女主角一時越想越不對勁,就忽然轉系、改變興趣、換對象的行為模式,幾乎可以說是瞠目結舌吧!為什麼她會這樣呢?動機是什麼?我一直試圖解析這些行為背後的動機,但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她自己也不懂為什麼,只是有一種必須從「感覺不太對」的事物換成「好像比較對」的衝動。(劇中也有一些可從心理分析角度解釋的線索,但那不在我了解的範圍內,就不提了。)雖然結局好像在說,這些經歷都是成長的過程,無關對錯,而且都有它們的意義,但整體而言,觀看過程中還是錯愕和疑惑的時刻居多。

我自己的理解是,女主角一直在逃避一種缺乏自我價值的感覺(也就是片名「世界上最爛的人」)。她的漫畫家男朋友讓她受不了的地方,或許是他顯得很有自己的思想,而且有明確的 life purpose,她卻還沒搞清楚自己想做什麼……她發現另一個男人好像更讓她感到自在,其實當時兩人同樣是各自伴侶身邊配角般的角色,或許也因此而感覺合拍吧。後來和前男友重逢,他才有機會說,自己後悔的是沒有讓她知道自己有多好。其實兩人的心靈層次應該是對等的。是否因為有了這次重逢,才讓她找回自我價值感呢?不知道,我想改變心態還是需要靠自己吧。

facebook原文

不介入別人的問題

大樓管理員向我抱怨某個親戚待人處事有問題,我總是回答「既然講不聽,那就不要管他了」。對於別人的問題,如果是我無法改變的長期模式,我都傾向於「不要管他」。沒做好準備就試圖衝擊對方,結果只是消耗彼此的精力而已。就讓他跟自己的問題相處吧!或許是因為我常常想著自己的問題,久而久之,也沒什麼心力插手管別人了,覺得別人應該也是繞著自己的問題打轉,等待某一天忽然覺悟從中跳脫的方法吧。這樣或許有點冷淡,但我相信,大部分的個人問題只有靠著自己的覺察與成長,才有可能真正解決。

facebook原文

《在車上》的構圖

看到有人說《在車上》的畫面構圖很講究,就想起在焚化爐(広島市環境局中工場)的這一幕。這座焚化爐在廣島原子彈爆炸遺址延伸的「和平軸線」上,所以建築物中間空出了像隧道一樣的空間。兩人走過這條隧道,渡利說著自己不幸的身世,以及來到廣島的原因,最後走到隧道另一端的海邊小公園。在階梯的高低兩處,兩人各抽各的菸。其實我更喜歡的是前一個鏡頭,攝影機從上往下拍,海岸線呈對角線畫過螢幕,一邊是灰色的海,另一邊是灰白的階梯,兩人的身影在畫面的左上方和右下方。這個幾乎無彩色的畫面,好像顯示兩個人依然維持著的距離,但接下來出現的陽光,似乎又表示這個距離正在漸漸拉近。後來兩個人乘車回到渡利的家鄉,途中也有許多穿過隧道的畫面,最後終於進入隧道終點的光⋯⋯雖然是挺直白的象徵,但視覺上還是挺觸動人心的。

這部電影有許多廣島的開闊景色,所以看起來並沒有人物設定感覺那麼鬱悶,反而一直都挺舒暢的。就像我印象中的廣島,雖然有悲慘的過去,但現在的氣氛卻顯得很有活力。看著看著,又想再去一次廣島了。(還要再等多久啊⋯⋯)

facebook原文

看《在車上》

今天挑了人比較少的早場、和別人保持距離的位子看了《在車上》,如果這樣還能碰到確診者我也認了。雖然我感覺3小時還是太長了點,但既然在大約1/3的部分才出現片頭字幕,那麼前面那些床戲可以算是正片之外加碼送的吧?

Read more

看《脫稿玩家》

今天看了《脫稿玩家》這部電影。遊戲中的背景人物 Guy(可以理解為任何路人甲的意思)過著像是《今天暫時停止》一樣每天重複的生活:早上起床穿藍襯衫、看氣象預報、買一樣的咖啡、到銀行上班、等玩家搶銀行⋯⋯直到他戴上遊戲玩家的眼鏡,看到可以比較自由操縱的更高維度,於是展開了不同於以往的人生。這很明顯是比喻真實生活:想要改變已經定型的生活軌道,必須先看清楚主宰這一切的運作法則,並且擁有改變的意圖(在這裡是因為他愛上真人玩家,想要跟上她的腳步,所以這大概也算是愛情喜劇)。

Read more

看《情書》

今天看了1995年的電影《情書》,雖然是傳說中很感人的經典作品,但對我而言,除了對著山頭大喊「お元気ですか」的經典場景讓我有點揪心以外,倒是不覺得特別感傷,大概我的人生歷練還不夠吧。同時也覺得這個「在書信來往的過程中逐漸揭開回憶」的主軸,可能在那個還沒什麼人用得起行動電話的年代才能成立。要是現在的話,兩個女主角可能馬上就用手機視訊,就沒辦法用那麼緩慢的步調整理各自的心情了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