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讀《靈性歧路》

最近開始讀《靈性歧路》,比較為人所知的譯名是「靈性逃避」,其實書裡也大多稱為靈性逃避。因為在某個 Podcast 聽到有這本書,覺得自己也有可能遇到同樣的問題,所以想了解一下。簡單來說,靈性逃避就是躲到靈修的概念裡面,而不去面對、處理自己心理層面實際存在的問題與成長需求。例如感覺到自己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就告訴自己「都是小我在作祟,我要超越自己的小我」,就這樣用看似清高的態度,迴避了自己因為某種情況而產生負面情緒的模式,卻沒有真正深入處理問題模式本身。

我不確定自己什麼時候可能有過這樣的行為,但像我這樣很自然就會接觸到身心靈資訊甚至邪教的人,是應該提防一下。其實我也經常告訴自己要用比較實際的角度看待事情(我本身是有實際的一面,但比靈性的傾向弱一些),我的工作也讓我的思考模式變得更腳踏實地,或許無形中也減少了「靈性逃避」的風險吧。

facebook原文

大家說好的音樂,或者自己需要的音樂

我平常不怎麼聽華語音樂,但看到蔡健雅的專輯《Depart》成為金曲獎大贏家,就想聽聽看是否真的有這麼好。我本來以為這是關於疫情下生活的專輯,但實際上並不只是這樣。開頭的〈Bluebirds〉一看到歌詞,感覺就被戳中了:其實疫情只是一個引爆點,讓每個人感覺受困的部分一一浮現,並且被迫面對難以掙脫現狀,又害怕無法維持現狀的不安。不過,在開頭釋放悲傷的情感之後,專輯其他部分大多是簡單的木吉他加上溫暖的歌聲,像是用歌聲擁抱過去情感層面的挫折,並且期許提升自己的心靈層次,活出更好的未來。「Depart」所提示的往前邁步,除了是音樂風格的昇華,也是心境的轉變。

大概是疫情的關係,我變得很常聽平靜的心靈音樂,甚至會讓音樂陪我入睡。生活中已經有太多讓我煩心的事,能讓我安定下來的音樂,才是我現在最需要的。雖然我也有點擔心可能是因為自己老了,就像坂本龍一從一開始做流行音樂,到後來越做越安靜、越做越極簡,好像聽不進更多聲音一樣⋯⋯或許還需要時間來驗證吧。但我很少因為別人說什麼東西很棒,或者得了什麼獎,就跟著認為這很好,這一點從以前到現在都沒什麼變。對我而言,音樂還是要以服務自己的感受為優先,只是這次評審覺得好的東西,正好是我所需要的。所以,還是該感謝金曲獎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吧。

facebook原文

為了腳踏實地活下去而寫

最近讀了《書く習慣》(「書寫的習慣」,いしかわゆき著)這本書,內容主要有兩個主軸:1) 不需要特別的技巧,也能讓自己的寫作有魅力,例如誠實表現出自己的想法與感情,以及對讀者親近的姿態等等;2) 書寫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持續做的事,例如作者因為自己寫的部落格而成為專業撰稿人,也在私人的寫作中梳理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還能從自己過去的經驗獲得安慰與鼓勵。

Read more

和消極房東分手的決心

對於現在租的房子,雖然覺得空間有點小、設施有點舊,但因為地點不錯,而且有完整的陽台,所以雖然偶爾有換屋的想法,但將近 11 年來,一直沒有真的搬走。只是,最近感受到房東無心處理房子的問題,讓我又認真思考另尋住處的必要性。

Read more

少了需要去的理由,才發現沒有魅力可言的台北車站

曾經我因為上韓語課的關係,所以每週至少會去一次台北車站。後來繼續堅持的同學越來越少,課開不成,大概半年前就不再需要趕過去吃晚餐、等上課了。這次在疫情高峰之後去走走,才發現一直是人潮集中地的台北車站,竟然變得比其他地方還要冷清,這就只能歸咎於本身乏善可陳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