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跟我這樣看藝術:《觀看的方式》

這本書的初版發行於1972年,當時先是有了同名的電視節目,然後才改寫為書籍。這本書挑戰了當時對於古典美學的價值觀,而到了今天,藝術作品挑戰政治與社會制度的風潮更可以從這本書中得到解釋。雖然名為「Ways of seeing」,書中對於歐洲藝術的觀點卻一直繞著階級與資本打轉。

Read more

人生就是戲,真的嗎?:《自由生活》

有一句名言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時裝劇的流行似乎更是這句名言的強力背書。《自由生活》這本書非常寫實地描繪出中國移民在美國的生活記事,但看起來一點也不像一般的電視劇或電影,如果硬要說成電視劇的話,大概是大愛台那種節奏的吧?可是,難道小說一定要提供戲劇嗎?如果小說提供的是寫實的生活,又會怎樣?

(內有小說情節,不喜者請勿閱讀)

Read more

《台灣詩人群像:林亨泰詩集》

「台灣詩人群像」是由笠詩社莫渝、陳坤崙、李昌憲等三位詩人策劃的一系列詩集(不是莫渝個人的同名著作),共有13本分屬13位詩人的詩集,這些詩人也都是笠詩社的成員(但據說目前正在策劃的第二波發行不限於笠詩社成員)。笠詩社是台灣現代詩本土路線的重要推手,看到這些詩集封面上的綠色野百合,難免令人產生政治上的聯想。不過,實際閱讀其中的《林亨泰詩集》以後,我想,如果只看到詩中的政治面,眼光就太狹隘了,還必須考慮這些詩的時代性才行。

Read more

在遺憾中虛構記憶的國度:《夢中邊陲》

夢中邊陲今天把這本詩集讀完,發現自己竟然花了整整九個月,看來這段時間我太忙了,沒有閒情逸致沉迷於這本書的想像世界裡。對我而言,這些刻意脫離現實軌道的詩,是步入中年的作者重拾浪漫與想像力的工具。然而,由於這些詩主要是為了彌補回憶裡的遺憾而誕生的,詩中不真實的感覺有時候更像是對於現狀的諷刺。

Read more

為什麼美術館不美?:《美的濫用》

大約六年前,我開始習慣去美術館,但美術館初體驗到底帶給我怎樣的震撼,我現在已經忘了,大概是因為這幾年習慣了美術館裡的藝術語言吧!不過,偶爾跟不常看藝術展的人同遊美術館,聽到他們的感想是「好奇怪」或甚至是「好醜」,就發現我以前也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美術館裡的作品不美?

Read more

作者,你想對我做什麼?:《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前陣子把這本名作看完了,也跟大多數人一樣,經歷了一段令人迷惑的旅程。「讀者」在追尋小說的下落,卻只找到十本小說的開頭,但他在現實生活中與另一位讀者的故事卻一直是連續的,雖然過程彷彿一直受到作者的干擾。對我而言,這本小說強調的是作者隨意操縱情節,甚至操縱讀者心思的能力。作者顯然對這種單向的關係有所質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