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合格

《學習年代》第5章討論用書:阿倫特《人的條件》

這次的書對我而言實在太難了,不止是因為哲學和歷史屬於我不熟悉的領域,也是因為這個版本的翻譯從頭到尾都不怎麼通順(雖然還是讀完了)。我自認沒有資格介紹這本書,所以這次的文章只是說些有關的想法。我總覺得這本書像是文明世界的末日預言(雖然作者宣稱這本書只對歷史上的vita activa作分析),讀著讀著就悲觀起來,以為讀完就能找到解藥,結果卻是一片茫然。

Read more

用現實構築想像,從想像回歸現實

星期三晚上,一門名為「自由與行動」的通識課程在清大開課了。據說本來是先有《學習年代》的讀書會,大概是為了進一步實踐書中的理念,就開了這門以《學習年代》為主軸,意圖以學習與小組討論促進行動的課程。我想,董啟章本人應該是樂見這種實驗成真的。《學習年代》不止是一個故事,也是模擬和示範。作者用現實構築想像,在想像中改變現狀,再透過寫作的「行動」對讀者潛移默化,使改變最終回歸現實。固然改變不見得要以相同或相似的方式發生,但就是有老師接受了書中邀請般的訊息,開始了這場方法上有幾分相似的實驗。不過,想像還是與現實不盡相同吧,至少參與課程的學生就和書中自行發起讀書會的成員有本質上的差異。

Read more

表演慾強的自然書寫:《湖濱散記》

《學習年代》第4章討論用書:梭羅《湖濱散記》

《學習年代》第4章開始討論小說以外的文類。《湖濱散記》是一本具有自傳性質的書,記錄梭羅在華登湖畔的大自然中獨力生活的兩年實驗。但他的自然生活並不是隱居,他在實驗期間仍然和村裡的居民保持接觸,甚至是當面宣傳自己生活多麼美好。他在書中也不斷強調過度文明、過度勞動的壞處,要讀者向他看齊。所以,我認為梭羅的實驗和著作其實更像一場表演,他總是意識到觀眾的存在,隨時準備透過表演宣揚他的理念。

Read more

嘗試錯誤的漫長旅程:《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

《學習年代》第3章討論用書:歌德《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

(為便於討論,本文採用1998年光復書局版之書名及人物譯名,並加註人物之德文原名。)

《學習年代》進入第3章,選擇了兩百多年前的教育成長小說(bildungsroman)《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這對大學生讀書會而言實在是個不尋常、甚至不可能的選擇。但作者執意選這本書,更讓它成為點題的作品,顯然有意讓《維廉‧麥斯特》的古老概念在這群近未來的青年身上復甦,並且以這本書作為對青少年教育的期許。《維廉‧麥斯特》式的教育與現代教育迥異,主角維廉‧麥斯特(Wilhelm Meister)花了超過一半的篇幅嘗試投身戲劇事業,最後才覺悟一切只是徒勞無功,決心成為實業家。現代的讀者不免懷疑,花這麼長的時間和這麼多心力去嘗試錯誤,換一個大夢初醒,值得嗎?董啟章應該會為歌德辯駁吧,他筆下的人物「貝貝」之所以能「重生」,也是因為經歷了一段看似失敗的「學習年代」。

Read more

一場毀滅文明的人性實驗:《盲目》

《學習年代》第2章討論用書:薩拉馬戈《盲目》

我仍然服膺董啟章在著作中不斷複述的小說道德觀,也就是作家要慎防作品成為「自我的文學」,不讓自我在小說世界的建構中為所欲為。所以我在讀《盲目》的時候,立刻警覺到作者擁有的絕對優勢:他的觀點是接近全知的,他能在需要的時候任意描寫特定角色的想法,還對一切事物即時作出評論,更別提完全不合常理的高度傳染性失明症了。但我轉念一想,作者的霸權在此只是為了遂行一場毀滅文明的人性實驗,為此他必須使現有的文明體系完全失效,並且有資格剖析人性在這種情況下呈現的各種狀態,而他也確實達成目的了。他的手段是恣意的,但成品是警世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