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CA台灣當代藝術家系列

這個展是三組藝術家的合展,
從9月23日到11月19日,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
今天專程上台北去看了……也就說說心得。
(感覺我好像常常等展覽快結束了才去看……)
這次展出的作品雖然都是我偏好的裝置作品
(尤其是佔據整個房間的那種),
但好像都跟我不太對盤,感覺不是很強烈。

「瞎表感」似乎比較能自圓其說;
「咻」像是許多破碎的片段,整體性嫌弱;
「此時此刻」像是自成一體的神秘系統,沒有解說的話實在難以解讀。

張耿豪、張耿華
瞎表感

雖然標題看起來蠻無釐頭的(難道是說這些作品很kuso?),
不過或許只是作品很多樣化而難以捉摸的意思,
其實每個作品單獨看都蠻有趣的,
兩兄弟不同技法的結合更是增添了作品本身的豐富感。

這組展覽的最大特色就是
卡通般的雕塑、機械動力和紅外線感應器的結合。

雕塑方面,「童年飛行計劃」和「長腿叔叔我不要!」
大概是表現得最出色的。
一有人接近就會旋轉的螺旋槳,在「童」裡像是哆啦A夢的竹蜻蜓,
是個充滿童趣的幻想,但在「長」裡卻是埋在地上的鴕鳥頭,
變成一座潛水艇,速度慢得像是擱淺了一樣,
難道是「逃避無用」的自嘲?
(不過鴕鳥遇到危險還是會逃跑啦,埋頭其實是睡覺的姿勢)

會動的機械裝置大概是展覽的主菜,幾乎每個作品都用上了,
在「1750東向坡」變成捉弄觀者的工具,一靠近它,
它就故意到處跑,好像是在說「我不想讓你看啦!」一樣
(看了半天,那個東西好像就是不明物體的組合……),
讓我聯想到野生松鼠之類的東西……
至於「啄木鳥」則是我最喜歡的作品,一堆機械裝置敲打著窗玻璃,
裝作是啄木鳥……來來往往的人潮會影響它們敲打的動作。
這種奇怪的視覺與聽覺體驗,
或許會帶來一絲懷念大自然的空虛感吧。

感應器用得最兇得大概是「Shotgunblue」吧。
這個作品就是出現在投影螢幕上的機關槍,
不斷追蹤進去參觀的人,有時候冷不防地對你開槍,
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大概會被嚇得一身冷汗吧!
這種隨時都被監控,又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咬一口的感覺,
或許蠻貼近現代人的心理狀態也說不定。
不過這個作品實在太可怕了,我沒膽,只敢看別人玩。orz

綜觀這組展覽,在參與各種與奇異機械互動的遊戲之後,
得到的卻多半是挫敗與失落的感覺
(不止是觀者的失落,作品本身也充滿失落的感覺)。
或許這才是「瞎表感」三個字想要表達的?

顧世勇

在這組展覽裡,不時可以看到蠟燭。
蠟燭當然是消耗與逝去的象徵,
例如「幽靈之鏡」就用燭淚把喇叭淋了滿身,
只剩下牆上白色幽靈的輪廓,
到了「狂幽靈」才知道原來是舞動的燭火。
在許多輪廓中赫見中國大陸的地圖(有多少人發現呢?),
難道是對中國的怨念嗎(隨便說說而已,哈)?
到了「空洞101」又變成101煙火秀……燭火正在燒……
這回換成看衰台北101了嗎(還是隨便說說,僅供參考)?

另一個常看到的東西是海,以黑白照片和數位螢幕的方式呈現,
似乎是表現一種遙想的感覺……但展覽中的線索不多。

至於「諸物升起」系列,花海變成了宇宙,
那閃耀的光點難道是宇宙的中心?
不斷出現的光點讓我越看越糊塗了,不知道其他人是怎麼想的。

兩個房間裝置作品,分別是「嗡嗡的風景」和「飛宇、造次」。
「嗡」的接受度應該蠻高的……隨風搖動的樹海包圍著整個房間,
夾雜著樹葉的沙沙聲和細微的鐘聲……透明的鐘融合在環境中,
好像此刻就能感受到無形無影的風,那種涼爽和流動的感覺;
雖然並不是刻意表現什麼,但的確是很舒服,讓人想一直留在那裡。
至於「飛」,感覺像是虛擬的飛行憧憬……
但對我而言就僅止於此,沒有辦法更深入去了解。

這組展覽在這個檔期中份量最重,但支線太多,
顯得有點龐雜。

陳慧嶠
此時此刻

這組作品非常的神秘,充滿神話、傳說、文明的象徵……
三個展間都畫著像是神秘教義一般的圖表。
似乎它們是由同一個觀念體系連結起來的,但旁人難以深入了解,
感覺像是作者個人的小宇宙一樣……
這組作品對我而言非常困難,所以我也不作太多評論。
不過,在穿堂裡展示的「跌落的聲音」就沒有那麼沉重的感覺,
由形形色色的紅色方塊和白色乒乓球組成,
隨意四散的造型和紅白雙色的對比,充分展現出乒乓球的跳躍感,
對乒乓球清脆的聲音作了很有趣的詮釋。

其實這次的展覽還蠻多人喜歡的,只是對我來說不太對味,
評論只是作為參考,或許只有親身體驗才能真正了解這些作品吧。

2015.06.20回顧:
雖然當時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但後來其實還蠻喜歡張耿豪、張耿華兄弟另外組成的團體「豪華朗機工」的作品。但我知道豪華朗機工的時候,其實沒有想過這次展覽,甚至一開始回顧這篇文章的時候也不知道張耿豪、張耿華是誰。後來發現他們名字裡的玄機,還有以機械動力作品為主的創作特色,才聯想到後來的豪華朗機工。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