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讀山本文緒的小說《なぎさ》

本來看了很久都不到1/3的小說《なぎさ》,一開始的敘事步調實在太悠閒,我也就偶爾才看一看。到中間忽然快速發展,過去的真相也一件一件被吐露出來,又有更多懸疑的線索出現,我就開始一天看一章,現在已經接近2/3了。一開始會覺得這可能是家族的感情描寫小說,但後來發現也講了很多關於惡質企業文化和階級差距血淋淋的現實,有時候是帶著戰慄的心情在讀,因為很難以純粹旁觀者的角度去看現實生活中的掙扎。

instagram原文

Almost Human:當一個社會化的人,既簡單又困難

最近,我在日本自由版權文庫「青空文庫」上讀了太宰治的小說《人間失格》。我並不是特別挑了這部小說,只是之前讀了點閱率最高的小說《坊っちゃん》(夏目漱石),最近某一天又因為無聊,打開了手機上的閱讀器,就讀了第二名的《人間失格》。這部小說不但呼應我最近聽的音樂,也讓我重新思考都市生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用偽裝來迎合這個社會,其實再簡單不過,但要超越那種自我分裂的掙扎,卻又困難至極。「身為人的資格」,或許只是個虛設的標準。如果真的有這種標準,那麼,其實所有人都活在「人」與「非人」之間的limbo zone吧。

Read more

嘗試錯誤的漫長旅程:《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

《學習年代》第3章討論用書:歌德《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

(為便於討論,本文採用1998年光復書局版之書名及人物譯名,並加註人物之德文原名。)

《學習年代》進入第3章,選擇了兩百多年前的教育成長小說(bildungsroman)《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這對大學生讀書會而言實在是個不尋常、甚至不可能的選擇。但作者執意選這本書,更讓它成為點題的作品,顯然有意讓《維廉‧麥斯特》的古老概念在這群近未來的青年身上復甦,並且以這本書作為對青少年教育的期許。《維廉‧麥斯特》式的教育與現代教育迥異,主角維廉‧麥斯特(Wilhelm Meister)花了超過一半的篇幅嘗試投身戲劇事業,最後才覺悟一切只是徒勞無功,決心成為實業家。現代的讀者不免懷疑,花這麼長的時間和這麼多心力去嘗試錯誤,換一個大夢初醒,值得嗎?董啟章應該會為歌德辯駁吧,他筆下的人物「貝貝」之所以能「重生」,也是因為經歷了一段看似失敗的「學習年代」。

Read more

一場毀滅文明的人性實驗:《盲目》

《學習年代》第2章討論用書:薩拉馬戈《盲目》

我仍然服膺董啟章在著作中不斷複述的小說道德觀,也就是作家要慎防作品成為「自我的文學」,不讓自我在小說世界的建構中為所欲為。所以我在讀《盲目》的時候,立刻警覺到作者擁有的絕對優勢:他的觀點是接近全知的,他能在需要的時候任意描寫特定角色的想法,還對一切事物即時作出評論,更別提完全不合常理的高度傳染性失明症了。但我轉念一想,作者的霸權在此只是為了遂行一場毀滅文明的人性實驗,為此他必須使現有的文明體系完全失效,並且有資格剖析人性在這種情況下呈現的各種狀態,而他也確實達成目的了。他的手段是恣意的,但成品是警世的。

Read more

人生就是戲,真的嗎?:《自由生活》

有一句名言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時裝劇的流行似乎更是這句名言的強力背書。《自由生活》這本書非常寫實地描繪出中國移民在美國的生活記事,但看起來一點也不像一般的電視劇或電影,如果硬要說成電視劇的話,大概是大愛台那種節奏的吧?可是,難道小說一定要提供戲劇嗎?如果小說提供的是寫實的生活,又會怎樣?

(內有小說情節,不喜者請勿閱讀)

Read more

作者,你想對我做什麼?:《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前陣子把這本名作看完了,也跟大多數人一樣,經歷了一段令人迷惑的旅程。「讀者」在追尋小說的下落,卻只找到十本小說的開頭,但他在現實生活中與另一位讀者的故事卻一直是連續的,雖然過程彷彿一直受到作者的干擾。對我而言,這本小說強調的是作者隨意操縱情節,甚至操縱讀者心思的能力。作者顯然對這種單向的關係有所質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