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要介紹的是清大藝術中心的展覽。雖然地方不大,但每學期都有頗具水準的展覽。這次的「鋼鐵架構II──自然.空間與中介質地」展期到10月18日,是充滿工業冷硬質感的雕塑展。
一進門就看見氣勢驚人的「森林」,裡頭的「樹」長得一模一樣,都是四四方方的樹形金屬框,把地面切割成整齊的方格棋盤。這裡的樹木感覺空洞,直接穿過去也沒問題,但置身其中又覺得像是許多欄杆,會把人關在裡面一樣。雖然鐵鏽的顏色和刻意安排的微微顫動(不看說明我還不知道那些聲音也是設計的一部分)可能和真的森林有點像,但要當成真的森林需要許多想像力。這是我最喜歡的作品,因為它不是一個視覺焦點,而是一個空間,站在裡面很容易感受到「以工業重製大自然」的矛盾主題。我對這個作品的理解是,雖然這堆工業製品(鋼鐵材質、整齊劃一的外型)表現出來的是自然環境的不可復得,但每個人心中那棵樹的原型(prototype)可以填補這些鋼鐵外殼下的虛無。
除此之外,我再補充兩個主題。首先是人類形體的再造。有幾件作品是只有身體沒有頭的人體空殼,另外一件作品是不停上下移動的幾隻鞋子。我感覺這些作品像是在表現現代人「徒具形體」而沒有內在導引的情況。我們的外在是社會賦予的,行動是社會指引的,但內在什麼也沒有。另一個主題是商品,例如直接放在作品裡的工業用電扇,放在旋轉台上展示的服飾,和看似復古卻寫著「MADE IN TAIWAN」的鋼鐵長凳,都加強了「人造物」的印象。
弄了這麼多不自然的東西,主題竟然是「自然」,於是「自然」和「工業」的距離就出現了,是一段很大的距離。那「中介質地」又是什麼呢?我想,能填補這個空隙的,只有人類自己吧。
2015.11.13回顧:
原來的文章有清大藝術中心的網站連結,但因為網站改版,原來的連結已經失效,展覽的照片也不在上面了,真可惜。或許這個展的意思和我想的不一樣,但關於樹的部分,確實是我當時一直在想的。我當時一直想寫一首叫「根」的詩,內容大致上是說,雖然以前的田地已經變成樓房,但我們心中還留著和大自然的連結,就像樹根一樣,隨時都能在我們心中茁壯成長。詩雖然沒寫成,但我還記得,要保持和自然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