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他們的一些小事:《我城》

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讀完這本小說,其實有點奢侈,因為篇幅不算長,文字也不艱澀。不過,我覺得這是很適合慢讀的小說,每天看一點點,符合書中那種小人物生活拼貼的風格。

就像很多人說的一樣,這部小說的情節鬆散。裡面脈絡比較清晰的只有阿果的部分,阿游和麥快樂或許也可說完整,其他人物就只剩下片段了。被切割得最嚴重的大概是瑜和丈夫的部分,他們和其他主要人物幾乎沒有任何關聯,在整部小說裡也只出現兩次,中間發生了什麼我們並不曉得。這樣一部四散著線頭的小說實在很少見,也讓習慣一般小說的人有頓失故事主軸的感覺。

不過,或許這種表現方式很適合呈現市井小民的平凡生活。裡面寫的不外乎上菜市場、工作、出遊這種小事,但細節總流露著一股親切感。把許多小人物的小故事結合在一起,他們的面貌有點模糊了,彌漫開來的是樂觀的基調。

我比較在意的是最後一節,現世主義和避世主義的交會。記者問阿果「你是否贊成不要活下去」。當然,阿果是現世主義者(不管他有沒有這樣想過),只要活著,他覺得什麼問題也沒有,記者要問的人在另一邊的草坡上。那些人消失的方式雖然很有意思,但說到底還是令人毛骨悚然,這難道是集體自殺?再看仔細一點,就發現並不是每個人都像主要人物那麼樂觀,有人說「永遠也不要再回來」這個城市。最後阿果和上帝或某個不知名的預言家搭上線,對方說舊的地球已經不行了,新地球會誕生。逃避的念頭其實到處都在。

但到了最後,除了麥快樂換了工作、阿游當了船員以外,其他的事都還是照著日常生活的規律進行,阿果樂觀的個性沒有什麼變化。這樣看起來,或許「日子還是要過下去」才是作者最後的選擇。至於逃避的念頭,船員阿游是個反例,當他離開「我城」,走遍世界的時候,才開始想念我城。

怎樣的生活才夠令人滿意?其實只要一顆欣然接受命運、隨時懷抱希望的心就夠了。至少對阿果而言是這樣沒錯。在那個人們逐漸拙於溝通的時代,阿果正默默地牽著電話線,希望找回人們純真的心。

2015.11.13回顧:
現在回顧這篇文章的時候,香港已經體驗過雨傘運動,正因為和中國之間的情感拉扯而苦惱。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有可能像阿果這樣單純又樂觀嗎?何況現代的社會遠比過去複雜許多。但是,如果不保持自己心中單純的那部分,就會永遠被外在情況限制住,覺得自己就是受制於人,覺得自己就是只能怎樣而已。單純地認為世界應該如何,又該怎樣塑造理想的世界,不就是青年們在運動中發光、讓人看見希望的原因嗎?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