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垃圾堆(字面上的意思)

北美館的倪祥個展「大家都來看你了」,其中一部分把快要變成垃圾的東西擺出來,有人覺得不以為然。但對於我這種40歲出頭的人,看到這些東西,馬上就會進入30幾年前的時空,想到當時和阿公、阿嬤一起生活的日子。

這個展覽的主題是「長照」,在照顧長輩的過程中,或許也像是整理、編排著這堆東西,想著自己和這個人的回憶,但其實也不能真的了解他。想要理出生活的頭緒、建立秩序,最終還是因為身、心方面的折磨(對照顧、被照顧雙方都是)變得扭曲、混亂。

幸好,這裡沒有二手店那種真的走進垃圾堆的氣味⋯⋯

Threads原文

「掘光而行:洪瑞麟」展覽

通常我對一般繪畫是沒什麼興趣的,但今天看北美館的洪瑞麟個展,覺得有些感動。因為這個展提供了畫作以外的各種資訊,包括他和親友的照片、作品背後創作歷程的文字敘述、相關的剪報等等,讓人感覺參與了他從少年學畫、赴日留學、礦場工作、學校任教到移民美國的各種經歷。就連礦工畫中經常出現的人物、礦場的景物與工作內容,也都有說明,可說相當用心了。看了這些內容,好像也能體會到畫家創作時懷抱的情感。

我特別喜歡他色調強烈、筆觸厚重的作品,即使看起來不是那麼細緻,卻很直接地捕捉了主體的神韻與情緒。大概就像歌手的音色一樣,並不是只有聽起來優美就好,還需要個人特色和情緒渲染力,才能讓人印象深刻。

Facebook原文

羅智信《像是一個夜店的小便斗》個展

等到北美館停止預約參觀制之後,我才回來看展。本來以為我不會喜歡「像是一個夜店的小便斗」這個展,因為看起來就像是讓人拍照打卡的那種展。雖然實際上是不少人拍照沒錯……但進場才發現原來這也是個大型聲音裝置,從開頭一整排音響的超重低音節奏,到後面像廢墟一樣蒙著灰塵的透明走廊,播放遙遠模糊的流行音樂,再到弛緩的旋律中混合著洗手台流水聲的廁所。因為空間中有許多分隔的牆壁,隨著我走動到不同位置,就會產生不同比例的混音效果,感覺聲音時近時遠,再搭配抽去許多現實成分、卻又刻意突顯某些元素的崩壞版夜店場景,就有了像在別人的夢境裡遊走的迷幻感,是蠻特別的體驗。

facebook原文

看藝術作品看到哭了

你看過讓你莫名想哭的藝術作品嗎?我今天就遇到一個。謝素梅的作品都很簡潔,我以為不會挑動太多感情,直到看到〈眩轉人生〉這個像是抽象的旋轉木馬或者天女散花的東西。是背景音樂的關係嗎?看著看著就忍不住要掉眼淚,也不知道是難受想哭還是什麼,但感覺就像是觸動了潛藏記憶的某個點,直接連結到了某種情緒,或者是集體潛意識的內容也說不定。這感覺像是夢裡的場景,感覺很深刻,但不明白究竟為什麼。

Read more

台北雙年展展品「Museum of Nonhumanity」感想

這次台北雙年展,我會想再看一次的作品是「Museum of Nonhumanity」(非人類博物館)。內容主要是用投影幕上的文字來溝通,尤其是字典裡的定義、各種文獻的解釋等等,全都圍繞在什麼是「人」、什麼不是「人」,還有「非人」是怎麼被「人」隨便利用和傷害的。不只是人和自然的分割,這裡也展示了「人和奴隸」、「人和胚胎」(人類胚胎有所謂「14天規則」,受精不到14天的胚胎,被認為還可以用來進行研究,也可以說還不被當「人」看)⋯⋯等許多主題。這個作品應該是想指出,我們應該看到自己和他者的共通性、連續性,而不是用武斷的定義區分出「非我族類」。如果看到自己和他者身上相同的地方,就不會輕易傷害他們,因為這樣做的同時,也會感覺自己身上有一部分受傷了。

投影幕後面也放了一些像是絕種動物標本的東西,在一系列的文字投影結束以後,才打光投影到布幕上。投影幕上的定義,就像是障礙物一樣,把我們和自然界隔開了,讓我們看不見它本然的樣子。

facebook原文

北美館「社交場」展覽小感

北美館展覽「社交場」的很多作品,都像是個場景或者舞台,請觀眾進到裡面,也吸引了很多IG女神wannabe來玩自拍。有些是真的很好拍哦!舞台、燈光都幫你準備好了,自拍客有作品當背景,作品有自拍客當陪襯,其實是魚幫水水幫魚。其中一個有伸展台的作品,憑空捏造了一個中性混血IG網紅「TAI」(應該是藝術家本人吧)當成主題,假上加假的曖昧身分,其實誰管得了那麼多,在其中華麗演出自己的網路身分才是正義。所以,這個作品不是很棒嗎?

當然展覽也不是只有這樣而已,就算你打死不拍照也很值得來,因為觀眾參與(或者說被設計也可以)讓這些作品有了另一層意義。在這個時代,你怎麼做出回應,比你接收到什麼還要有意義得多。

facebook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