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跟我這樣看藝術:《觀看的方式》

這本書的初版發行於1972年,當時先是有了同名的電視節目,然後才改寫為書籍。這本書挑戰了當時對於古典美學的價值觀,而到了今天,藝術作品挑戰政治與社會制度的風潮更可以從這本書中得到解釋。雖然名為「Ways of seeing」,書中對於歐洲藝術的觀點卻一直繞著階級與資本打轉。

我對這本書的第一印象是書封內側的作者介紹,說他「以一位深具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的藝術評論家身分竄起」。我一開始懷疑馬克思主義到底和藝術有什麼關係,後來才發現作者是用藝術作品來探討有產階級的「觀看的方式」。根據作者的說法,大部分的歐洲油畫是用來服務有產階級的,少數悖離當代潮流的藝術家雖然為後世帶來藝術上的突破,卻因為不受有產階級的喜愛而貧窮度日。對作者而言,歐洲傳統油畫表現的不是過去宣稱的藝術性與文化素養,而是富人對財產的炫耀、對女性情慾的佔有與刻板要求、以及藝術向資本主義靠攏的傾向等等。在最後一章,作者把焦點轉移到近代隨著各種媒體衍生的廣告,他認為許多廣告中反覆出現的刻板(而令人羨慕的)形象是油畫傳統的遺毒,使消費者相信這樣的形象是值得嚮往的,而願意用勞動所得的金錢換取。讀完整本書,不難嗅出作者想要傳達的訊息:油畫傳統雖然不再是藝術的主流,但新的媒體沿用了它的符號系統,這種現象和一脈相承的資本主義文化有關。當我們了解/發現整個文化慣用的觀看方式之後,就能跳脫傳統的框架(或者說,從社會的教育中習得的觀看方式),進而指出它的問題。

不過,想必也有人注意到這一點:作者的論點本身也是一種觀看的方式。當他把焦點放在有產階級對藝術的影響時,感覺像是某種理念的宣傳,而且對其他面向的關注也自然會減少。油畫的作畫方式固然受到「正統」的侷限,但那些遵循正統的畫家是否嘗試過在侷限中做出精神層面的表現?這個問題對於書中的觀點並不特別重要,因為作者認為要突破既定的格式才能讓畫中的主題免於物化的命運,這也和反正統的精神有些相似,所以這樣的觀點可說是對政府和財團的挑釁,因為它們維護的是資本主義的正統。直到今天,書中的觀點對某些觀眾而言仍然極具挑戰性,因為我們生活在資本主義的世界中,而生活的方式又會影響我們思考的方式;對於無法接受的人而言,書中的理念就只是「一種不同的觀點」。或許我們應該慶幸,雖然有人正在大力鼓吹藝術要迎合商業要求(也就是能讓藝術家賺錢),但也有一群人把藝術作為社會運動的工具,並且逐漸獲得重視。(不過,社會運動的商品化也是值得注意的警訊,例如「樂活」已經逐漸成為商品的促銷詞,也就是說,這個概念逐漸變成可消費的,反而違背了它反對過度消費的本質──除非我們把商品化的過程當作一種推銷理念的手段。)

上面花了許多篇幅討論藝術與金錢掛勾的情形,但也有人重視書中對於女性形象的看法。書中說女性被教育成一個被(自我和他人)觀看的對象,努力的打扮則換來男性的注目與附帶的權力;女性越是符合美麗的典型,就越能成為可供男性褻玩的物品。有人認為這樣的說法簡直是男性沙文主義,但在這本書推出的年代,這種說法只是對社會現況的真實寫照。到了今天,這種不平等似乎消失了,因為男性對於外在美的追求已經不輸女性了,所謂metrosexual(都會美型男)的概念可以說是很好的寫照。不過,提出這個概念的作家Mark Simpson在他的文章中也說,男人之所以開始注重打扮,是因為他們必須透過消費獲得資本家的重視,才能在消費者至上的社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這之前,女性是消費的主力。所以,到底該說這是個男女平等的社會,還是消費征服了男性的社會呢?

讀這本書時,我最訝異的其實是三十多年前對社會價值觀的批評竟然到了今天都還適用。但也不能說這個世界沒有進步,因為有越來越多人試圖扭轉現狀。在世界徹底改變之前,這種挑戰性的觀點依然是必要的。

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by John Berger(1972)吳莉君譯(2005)/麥田
ISBN 986-7252-79-9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