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相機

五年前,我為自己買了第一台數位相機(Panasonic F1),那時候的消費級數位相機很簡單,除了基本的場景選擇和曝光補償以外,就沒什麼特別的功能了,但我還是拍得很自得其樂。那台相機用了大約三年以後,影像品質逐漸劣化,電池也越來越不持久,但那種電池也停產了,所以沒得更換。因為相機不堪用,所以我拍照的頻率越來越少,也不會特地為了拍照而出門了,但心裡一直有買台新相機的念頭。這禮拜我總算把延遲了一年多的願望實現了。

因為我的品牌忠誠度非常高,所以我還是選擇Panasonic的相機。這幾年,他們發展了許多功能,包括光學防手震、人臉辨識、智慧場景選擇等等,所有新推出的機型幾乎都有這些功能,不免讓我覺得以前買F1太不划算(以上提到的功能都沒有)。不過,這些功能也不構成我下決心買新相機的理由。Panasonic去年推出的FX520(日本型號500)提供了消費級相機少有的手動調整快門與光圈功能,雖然使用起來的效果絕對無法媲美單眼相機,但至少提升了影像創作的自由度,不致於每張照片都被內建程式拍成符合相同標準的「美照」。目前這款相機的價格已經降到9000元以下,或許是因為日本已經推出FX550,台灣方面要出清庫存(所以也很難買)的關係。總之,我是最近才發現這台相機的,既然功能符合我的要求,價格又實惠,就趕緊捧著我備而不用的存款去迎接它回家了。

但是,為什麼一定要買相機呢?我的家人也不太懂,我明明是個不愛上鏡頭的人,買了相機也不是每天拍,就算拍了照也只洗了一點點而已,花這麼多錢買相機豈不浪費?其實我對這件事的感覺也有點微妙……我只知道自己拍照的態度和寫詩的時候有點像。寫詩的時候,我總是得努力尋找最適合的詞,才能把一句話說出來,有時候甚至像是我坐著等一句話出現;我在等待最洗練的表達方式,一種讓我可以捨棄任何裝飾的姿態。所以,我並不是那種猛按快門的人;我會在想拍的東西附近繞來繞去,找到最佳的角度才拍,如果找不到就放棄。影像的確是我的一種創作方式──不然就不會有The Goldsmith那種兼顧影像與文字的創作了。創作的慾望是無法壓抑的。

相機買來以後,正式拍攝的第一張照片是宿舍對面的鐵塔。那時候是早上六點多,早晨的陽光顏色還蠻美的。以前我照片的風格是冷靜而疏遠的,不會透露什麼特別的情緒,感覺甚至連拍照的人都不存在。經過了一年多的空窗期,不知道我的風格會不會改變?

2016.12.15回顧:
後來因為有了智慧型手機,這相機就變得很少用。最後鏡頭似乎是發霉了,遠鏡頭的相片會有一些模糊的點,就完全沒有出場的機會了。雖然文章裡說有一些手動功能可以玩,但其實差別不大,就只是成相比上一代產品稍好而已。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