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在柏林影展得獎的短篇集《偶然與想像》,內容是三個不同的女人,因為偶然的機緣而有了重新審視自己感情生活的機會,以及最後多少帶點遺憾的結果。一開始知道這部片是以大量對話構成,看起來可能像是舞台劇或者唸小說,所以有了可能會很無聊的預期,結果倒是意外地有點意思。
開始成為每週看電影的人
趁著空閒寫寫最近的生活。最近我每個週末都看一部電影,很快就到第五週了。為什麼我這個本來完全不碰電影的人,忽然看起電影了呢?一開始只是為了看《沙丘》畫面、音效好棒棒,後來覺得看電影也可以讓我暫時脫離日常生活巨大的貧瘠與無感,看見其他人在某個故事情節裡可能會有怎樣的感覺。我以前覺得花兩小時看電影實在太漫長了,但轉念一想,追一部連續劇動輒數十小時,看一本小說可能也要好幾天,相較之下電影根本是超濃縮又省時,一下子就結束了,還能為自己留下許多時間回味片中的情緒,並且思考故事情節對自己的意義。所以我不貪多,一週看一部片就夠了,不管是去電影院或者線上看,都是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
看《新天堂樂園》
〔微雷〕昨天在 Google 電影找了《新天堂樂園》這部舊片來看,一開始其實是先聽到電影主題曲,就忍不住感動落淚,才決定要看的,果然看的時候也用掉不少面紙。奇妙的是,很多時候竟然是因為觀眾看電影的反應而哭的。片中的 1940~50 年代,電影的情感表現很單純,觀眾的反應也很直接,大家一起跟著電影或哭或笑,整個場子的觀眾因為電影而和彼此有了情感的連結。看他們一起歡呼、大笑,竟然也讓我哭了!真是個純樸又充滿情感共鳴的時代啊!
不過,那個時代畢竟已經過去了,30 年後(也就是和這部片子同時代的 1980 年代末)傳統的小鎮戲院被淘汰,就像男主角純純的初戀一樣,再也找不回來。或許這也暗示著在成長、追求成功的過程中,不得不犧牲原本的單純吧。主角的師傅在他退伍之後,建議他離開家鄉,不管怎樣都不要回去,也意味著堅決告別自己的青春,成為闖盪社會的大人。不過,主角最後在現代化的影廳,看著師傅留下的影片剪輯,那些早年因為尺度審查而被剪掉的吻戲,是主角愛上電影的初衷,也再次感動了他。我想這部片最後要傳達的是,就算那份單純的熱情隨著時代/成長而被埋沒,卻仍然是靈魂深處不可或缺的生命原動力。
羅智信《像是一個夜店的小便斗》個展
等到北美館停止預約參觀制之後,我才回來看展。本來以為我不會喜歡「像是一個夜店的小便斗」這個展,因為看起來就像是讓人拍照打卡的那種展。雖然實際上是不少人拍照沒錯……但進場才發現原來這也是個大型聲音裝置,從開頭一整排音響的超重低音節奏,到後面像廢墟一樣蒙著灰塵的透明走廊,播放遙遠模糊的流行音樂,再到弛緩的旋律中混合著洗手台流水聲的廁所。因為空間中有許多分隔的牆壁,隨著我走動到不同位置,就會產生不同比例的混音效果,感覺聲音時近時遠,再搭配抽去許多現實成分、卻又刻意突顯某些元素的崩壞版夜店場景,就有了像在別人的夢境裡遊走的迷幻感,是蠻特別的體驗。
看《瀑布》
這回我看了《瀑布》這部電影,同樣是沒抱太大期望,主要是為了取景、運鏡、音樂和賈靜雯而看的,這些方面算是符合我的期望,只是一再運用投影反射的構圖顯得有些刻意。
至於劇情,有些人說看了很感動,我倒是沒什麼感覺,從頭到尾一直在想,我到底看了什麼?這部片要傳達的訊息究竟是什麼?是心理驚悚、疾病關懷、中產經濟危機,還是家庭感情?我覺得感情部分是最薄弱的,因為她們一直忙著處理疾病和經濟危機,我就一直看她們怎麼面對現實狀況,反而感覺不到她們對彼此情感的出發點是什麼。我真的感覺心理上被撩動的部分,大概就是前面媽媽對女兒耍狠,感覺隨時都要殺人了(並沒有)。至於這部片有什麼意義或啟發,大概是精神疾病患者的正確陪伴方式和恢復的方法吧。
看完片子,感覺心如止水,「就這樣了嗎?」的時候,聽到片尾曲的管絃樂部分,覺得好吧,還是蠻好聽的。
121號瓶「Pluton」
Aura-Soma 121 號瓶 Pluton (Pluto),雖然用了冥界之神的名字,卻有相當活潑的檸檬綠色,看起來是一點也不暗黑,還挺有自然的氣息。不過,我自己是認為視覺衝突感還蠻強的,並不是真的很輕鬆愉快的感覺。對我來說,這個組合好像暗示著從關係的苦澀中,重新認識自己真正的想法,並且獲得新生的機會/考驗。不想面對的問題,好像終究被擺到眼前逼我處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