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的是讓我衝到台北去買的一張專輯……(雖然也是順便)
就是有一股莫名的吸引力?
根據歌者本人的解釋,這次選擇與各家音樂人合作而不一手包辦,
是因為上一張專輯已經憂鬱過了,這次想要輕鬆一點。
他把自己比喻為岸邊的石頭,這些音樂人的作詞與編曲
就像是拍打石頭的浪潮……
所以這張專輯的風格就呈現像水一樣的流動感。
這樣說可能還是很模糊。
其實這張專輯並不是一張純電子的專輯,
當然也不是他以往自彈自唱的風格,
而是怎樣適合就怎麼做。
雖然曲風多樣,但專輯裡中板歌佔絕大多數,
情緒也一直在「溫溫的」狀態裡浮浮沉沉,不會聽得太激動,
但也不是冰冷而毫無感覺,屬於耐聽型。
先從前七首的「潮漲篇」開始談起吧。
雖然說前半段電氣聲響濃厚,
但如果因而誤以為七首全是high歌就大錯特錯了。
除了「蓬萊」和「襪子與鞋」可以算是high歌以外,
其他聽了要high也蠻困難的。幾乎都是中板歌曲,
比較接近chill out或lounge的風格。
「蓬萊」、「盲年」、「烈」的作詞者都是周耀輝,
雖然編曲者都不同,但編曲都挺迷幻,很適合歌詞的抽象。
最應該推崇的是第二主打「蓬萊」,輕鬆無負擔,
歌詞也是正面而喜悅的,感覺很適合多remix在舞廳放。
至於出師不利的第一主打「盲年」,曲與編曲深度夠,聽起來也夠pop,
但歌詞卻有點賣弄玄虛的感覺。
「烈」挑戰不太純情的情歌,曲也有點詭異,
輕描淡寫的唱腔反而帶來一股凜冽的感覺,
但編曲有時顯得突兀,尤其是開頭非常奇怪。
國語歌「隔壁的音樂」請到瑞典樂團Club8編曲。
不是我崇洋,這首大概是專輯裡質感最好的。
編曲十分簡單,就只有簡單的吉他和電子音頻,
層層疊疊,感覺像是在飛機上看幾千公尺高的天空一樣,很乾淨,
符合「我沒有我的感覺」這句歌詞……
模糊的聲響也很像是音樂從隔壁傳來一樣。
「巴不得」感覺復古,詞曲有趣,有點輕浮的聲音表情也很好玩。
「襪子與鞋」是專輯裡最快的歌,不過編曲和詞都太複雜了,
作曲普通,在這張平實的專輯裡顯得徒勞無功。
「三十不惑」屬於小品,我這個年紀聽了還沒共鳴(笑),
編曲開始有接續後半部的感覺。
後半部的「潮退篇」都是中板抒情歌,電子味少了,
甚至有一點搖滾味,以精緻的詞曲作為賣點。
「善忘」K歌感很重,但詞曲質感都不錯,
開始吃重的鋼琴彈奏更是扮演了轉換氣氛的角色。
有望成為第三主打的「爸爸今夜不歸家」是唯一的社會批判作品。
(這個主題在前兩張專輯寫得很多)
不論詞曲或唱腔都有很沉痛的感覺,不知道是否夠催淚?
帶點電子浮游感的「平行路」,以鋼琴撐起大局,是蠻美的小品。
「浮木」是抒情搖滾作品,
但電吉他錯落的堆疊還是很貼近專輯整體的漂蕩感覺。
「夢中見」翻唱郭小霖1989年的經典作品,得到兩極化的評價。
當然原作我是沒聽過的,只能純粹評論新版本的品質……
這首新版本的編曲很鬆,好像快要睡著一樣,
還蠻符合主題的?不過也有人真的聽到睡著。
我認為是不功不過的作品。
「下世」也是搖滾味的作品,不過鼓的量感很重,
節奏也變得比較輕快,好像退潮已經結束,又要開始漲潮的感覺……
最後逐漸增加(電子)絃樂的比重到只剩絃樂,結束得還算隆重。
本來可以這樣就結束的,但還有「蓬萊」的另一個編曲版本。
這個版本變得慵懶許多,好像原來的「蓬萊」已經變得很遙遠一樣,
只剩下一些回音在繚繞。
但這種樸素的風格反而符合歌詞中的
「蓬萊未到亦蓬萊/明白一天到達 一天都會離開」
算是為這首歌作了另一種不錯的詮釋(但原版還是動聽一點),
也吸引聽者從頭開始聽起。
最近寫評論已經很少每首歌都包辦了!
因為這張專輯真的每首歌的水準都很整齊,不知道該捨棄什麼才好,
就全寫了。
這張專輯的風格是現今華語樂壇少見的,素質也很好,
各家樂評的評價當然都不錯,真的值得推薦。
藍奕邦《潮騷》
01. 蓬萊 02. 盲年 03. 烈 04. 隔壁的音樂 05. 巴不得 06. 襪子與鞋 07. 三十不惑 08. 善忘 09. 爸爸今天不歸家 10. 平行路 11. 浮木 12. 夢中見 13. 下世 14. 蓬萊(未到)
2015.06.08回顧:
雖然說是每首歌都寫了,但還是感覺不成熟的樂評(明明當時已經寫了好幾年)。知道《潮騷》這張專輯,其實是因為在電台聽到「隔壁的音樂」這首國語歌,覺得好清新脫俗,又不知道是哪裡冒出來的歌手,尋找了一下才知道是香港歌手,從此就一直follow他的消息,欣賞他有時敢玩不同的曲風,也欣賞他不避諱談論公眾事務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