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的世界裡散步:《西西詩集》

提到西西這號人物,最容易聯想到的頭銜應該是「香港小說家」。但她其實也寫詩,而且還算多產,從這本詩集收錄的數量就看得出來。讀小說家寫的詩,不免先在心中打個問號,但一想到她在《我城》中那種恣意跳躍、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的敘述方式,又開始期待她走的是一條不同於職業詩人的路。讀完這本詩集,感覺像是從家附近旅遊到海外,在每個熟悉或陌生的地方慢慢散步、走馬看花。這麼一趟平淡的旅程,卻因為作者不時突發奇想而有了可供玩味之處。

詩集分為三卷,根據序的說法,卷一主要選自舊作《石磬》,屬於較早期的作品,卷二、三則多為電腦上創作的作品。對我而言,卷一的視野比較富有童趣,卷二較具實驗性,卷三則幾乎清一色是敘事完整的長詩。或許是我個人的偏好使然,我覺得卷一那種自然、輕鬆的氣氛比起後兩卷的成熟與精心經營更有意思。

看二手的描述,不如直接讀作品。下面節錄卷一的〈訓導主任〉:

(前略)
獵眼的訓導主任
瞪着羅傘樹下滿地的碎屑
大聲喊道
哪個垃圾蟲
立即走上來見我
風紀隊的正副隊長
火速搜查犯規者
帶到訓導處

 

排在一年級丁班隊尾上
一名蘋果臉小孩
看著頭上的羅傘樹
手舞足蹈
又跳又笑
是花瓣呀
是花瓣呀

 

用不同的角度看生活是《我城》常用的敘述手法,在這裡彷彿重新出現了,但扭曲了事物原貌的反而是象徵社會制度的訓導主任。這首詩一開始先讓我們想像「亂丟垃圾」的場景,最後才讓小孩揭開真相,形成冷酷與歡愉的對比。對照目前現代詩的主流,西西的作品難免顯得太白話、太簡單、太鬆散,但換個角度來看,她的詩也因此顯得更透明、更能讓人直接感受到作品要傳達的主旨。比起逐字琢磨的意象,西西更擅長的是經營整體的意境。這一卷也有許多結構鬆散的長詩,以〈綠洲〉為例:「或者/我可以在這裏/定居/種幾行玉蜀黍/飼幾頭羊/織些布/繡些小花帽/過日子/還看甚麼/印象派的畫展呢/也不用上太空館/趕電影節了」(後略),這種生活化的口吻可以說是西西的語言特色,稱不上精練,但別有一番恬淡的氣氛。〈綠洲〉這首詩的結尾是:「如果你們忙/為了孩子的功課/為了學生的卷子/為了戀愛/或其他/我會明白的/請不用把我記掛/再過一些日子/如果你們/已經把我忘記/我也明白的/那就/忘記好了」,很明顯地點出遺世獨立的主題,也不需要多作矯飾了。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一些懷古或以古諷今的作品,但我覺得這一卷的可貴之處還是在於語言的平實與氣氛的經營。

至於卷二和卷三,並沒有時間先後順序的差別,只是作品的取向不太一樣。卷二展現出作者跳脫日常語言的嘗試,有〈山水人物〉、〈綠草叢中一斑斕老虎〉這種不成詩行的電腦圖象詩,也有〈床前明月光──倉頡輸入法〉這種把中文輸入字碼直接用上的作品,還有像是〈螃蟹卡農〉這種看似兒歌兼前後完全對稱(也就是說,後半部是把前半部倒過來讀)的作品。有玩心固然不錯,但文字本身的內涵顯得薄弱,稱不上很完整的作品。這個部分的亮點在社會批判的部分,例如〈某名校小一收生面試現場〉用小孩前後矛盾的自我介紹諷刺躋身上流的社會意識、〈到公立醫院覆診〉直接描寫醫師敷衍的態度、〈六月〉對比天安門事件前後的生活。這些作品的語言並不花俏(除了〈六月〉以「雪崩」取代流血鎮壓的畫面以外),卻能讓人直接體會作者想表現的主題。

到了卷三,出現的是許多長詩,詩中的主題多半是歷史、神話、遊記之類,這些主題確實也很適合這麼長的篇幅。雖然因為主題的關係,使卷三不再具有卷一的日常氛圍,但寫作的方式是類似的:觀察者描繪隨著時間流動的景物,途中穿插一些偶發的心得,不太需要反覆咀嚼,就像走在散步的路上一樣輕鬆,雖然這一卷有許多作品涉及戰爭、政治之類的沉重主題。看完這一卷,感覺很累,又想回到卷一那種雖然偶有諷刺,但整體輕鬆的氣氛。在我心目中,那正是西西的詩無法被取代的特色。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