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麼說呢,對這本書的觀感應該取決於個人喜好吧。對我而言,這本小說呈現的世界觀是有缺陷的。雖然劇情主軸是女主角涼子為了找到男主角弘之自殺的原因,進而追尋他過去的經歷,但涼子似乎在開頭得知弘之的死訊之後,就失去了自己的靈魂。越是努力讓弘之的記憶復活,她自己的靈魂就越接近死亡。我不禁納悶,涼子活在這世界上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我有點驚訝,這部小說的設定竟然這麼「男尊女卑」:弘之在許多方面的表現都可說是天才,感情更是細膩;相對的,涼子就是庸庸碌碌的一般人,除了偶爾安慰弘之的表現和追根究柢的精神以外,就沒有太多特別的地方了。再加上涼子總是以崇拜的眼光看待弘之(甚至不時稱讚弘之的身體部位),讓我覺得她的角色應該是神的虔誠信徒吧!?(雖然弘之是非常謙虛的人……但反過來說,這也是一項脫俗的美德。)這樣看來,似乎弘之才是第一主角,涼子做的一切只是為了讓弘之的故事繼續下去。
這本書最令我失望的一點就是涼子似乎沒有什麼成長。雖然「化悲憤為力量」聽起來既老掉牙又濫情,但比起沉浸在悲傷中無法自拔,我還是希望涼子有濫情一點的結局。當然我們不能說她追尋男主角過往記憶的行動毫無意義:探訪弘之的家人、找弘之生前留下的資料、去弘之也去過的布拉格……在弘之死後,她的生活因為這些事情而有了目標,不至於立刻變得空洞,但這些事情做完之後,空虛感就淹沒了她。少了他,什麼事都沒有意義了……對我而言,這只是顯示涼子的生活本來就缺乏內涵。
除了涼子這個角色有點缺陷以外,就連弘之這個角色都顯得不完整。涼子為了他的自殺而忙了兩百多頁,作者還像是留伏筆般地把死期選在他父親的忌日、與涼子同居週年的隔日,但我們最後卻猜不到他為什麼要自殺。的確,弘之有許多涼子不知道的過去,在追尋的過程中,讀者也不時同感驚奇,但他人生中的各段時期之間到底有什麼邏輯關係?他想的是什麼?他作那些決定原因是什麼?或許這是故事結構造成的困難吧,從別人的口中實在很難知道另一個人的想法。「弘之」即使活在別人的記憶中,也只是一個模糊的印象,讀者只能感覺到,他對於人生似乎有某種信仰,使得他雖然天賦異稟,卻一直以謙卑的態度面對世界……然後,他的確是個天才,沒了。那他為什麼要自殺呢?這個本來有望成為最大爆點的主題,成了個未爆彈,開放式結局也沒留給讀者什麼想像空間。結果,雖然弘之這個人在小說的設定裡頗具深度,最後呈現出來的卻只有浮光掠影。
雖然我對於書中人物的世界觀有很多意見,不過作者所用的意象倒是蠻有趣的,例如用玻璃(調香室的玻璃、溫室的玻璃)象徵弘之看起來清楚卻難以接近的個性,還有用孔雀的心臟作為已死記憶的具體象徵等,這些多少為小說增加了點文學性。不過,中段之後開始提到住在洞窟裡的記憶守護者,實在是讓情節超出現實太多了,不止難以取信於讀者(應該是本來就沒這個打算),還一再打斷現實情節的節奏,應該是想呈現涼子一再陷入回憶中的情況吧,不過我只覺得這條支線把情節搞得支離破碎,反而壞了讀者的興致。
我的結論是:不應該只為了另一個人而活,因為最後只會剩下「一串串落寞的回憶」(民歌「偶然」的歌詞)。書中的描寫美則美矣,但這種落寞在現實生活中太沉重了。回憶終究是死的東西,沉溺在回憶中的人離死也不遠了。
凍結的香氣/小川洋子著(1998)王蘊潔譯(2007)/麥田
ISBN 978-986-173-265-7
2016.07.08回顧:
大概是因為我最初認真讀的小說,是董啟章的小說,所以我一直抱持著「不要被作者牽著鼻子走」的想法。所以,雖然我容易同情女性角色,但這裡的女性主角缺乏自我意識,這一點不是我喜歡的,也讓我沒辦法喜歡這部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