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希特舒眠曲》

這禮拜看紀錄片《李希特舒眠曲》,主要是關於一個讓人在睡覺時聽的8小時音樂作品,以及一次露天躺聽音樂會的紀錄。裡面當然也聽得到其中的許多部分,因為音樂本身低頻、平穩、反覆、漸進的特質,再加上影片裡有些好幾分鐘只有音樂和夜晚環境畫面的片段,所以這片子也有一定程度的催眠效果,我有幾度差點睡著,沒辦法很專注地看那些平靜緩慢、偶爾模糊的畫面。看完以後真的會讓人想找完整專輯來聽,看看是不是真的能帶來舒適的睡眠。

不過,除了說明這首曲子為何、如何配合睡眠的特性製作以外,這部片對於睡眠和無意識狀態卻沒有比較深入的探討,這部分沒有滿足我的期待。片子裡反而有一大部分是關於李希特的愛情與家庭生活,包括音樂生涯初期的艱辛等等,總感覺有些離題,不過他們家附近的自然風景,以及他太太所拍的生活紀錄短片,在視覺上還算是貼合音樂那種試探無意識的感覺。或許這部分是暗示音樂家本人也面臨在生活中掙扎前進的壓力,所以這個能讓人停下腳步好好休息的音樂作品,也正是他需要、想要做的吧。

facebook原文

Prokofiev – Toccata in D minor, Op. 11

在「我是江老師」頻道看到江老師試彈普羅高菲夫的觸技曲,雖然只彈了開頭的一點點,但我對於這首曲子機械化的節奏中不規則跳動的現代旋律很感興趣,就找了完整版本來聽,其中王羽佳的演奏被許多人認為技巧特別高超,把原本已經很困難的曲子用最緊湊的的節奏彈出來,緊張刺激的同時又非常乾淨俐落。雖然整首曲子佈滿許多不和諧音,在無調性的邊緣反覆試探,但還是可以清楚意識到相同主題的反覆變化,也有一些挺有意思的旋律線潛伏在眾多音符的轟炸中,讓這首曲子除了手指不停飛舞的華麗技巧以外,也富有旋律上的可欣賞性。

當然,這種幾乎非人的變態演奏曲也可以交給電腦演奏,絕對比人彈的更冷靜、更準確,甚至以後如果開發出厲害的彈鋼琴機器人來演奏,也不會讓人感到意外。但這種要求超人技巧的演奏曲,重點不就在於挑戰人體執行精確動作的極限嗎?用不可能100%完美的肉體無限接近神的境界,就是演奏家(和作曲家)超脫凡俗的一種途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