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過的詩集很少,讀完的更少,而且常常一翻起詩集就開始嫌棄哪些詩不合胃口。(對於一個寫詩的人而言,這樣算不算一件可恥的事?)有一天,我在書店偶然翻到這本《剛剛發生的事》,覺得林婉瑜的口吻極平淡卻真誠,剛好是我近來有興趣的路線,就買下了。讀完以後,覺得自己讀的與其說是詩集,不如說是詩人的心情記事本。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讀的時候覺得她的心情是很真實的,沒有什麼偽裝,也不造作,意象也不難懂。對於平常不讀詩的讀者而言,這些詩是很友善的,容易造成共鳴;反過來說,應該也會有些人覺得不夠味。
至於我呢,我最喜歡的其實是那些最淺白、最口語的東西。例如很難不引人注目的〈並不多久以前沒有很久〉,一口氣擺出四百多個字,也沒標點,像個小孩子喃喃自語,卻很直接地把時間流逝、人事已非的感覺呈現出來,看似語氣平淡,卻是同一輯關於母親的作品裡最令我感到心痛的。又如〈午後書店告白〉,寫的是在書店裡偶遇的男子,和書店擁擠的樣子,卻用了頗幽默的句子:「穿粉紅色圓點襯衫的那男人頻頻看我/我怎麼可能愛他呢怎麼可能/我不喜歡以為自己是草莓的人」、「翻閱我/即使我是熱帶魚飼養手冊、河豚食譜/我是你人生不可缺的營養/即使微量」……這就把暗戀的心情變成非常有趣的題材了。
在這本詩集的第一輯裡,「暗戀」是最常見的主題,即使不是暗戀,詩中的主角也顯得很被動,不知道該怎麼向對方表明心意,只好用暗示的。看起來是很普通的題材,但在簡短的〈夜景〉裡成了非常透明的結晶:
城市的光圖裡
你隸屬
哪個光點
哪個象限
讓我這樣看望
再久一些
這首詩感覺像一張照片,就好像瞬間被凝結,可以一直維持下去……當然只是希望而已。暗戀可以說是個僵局,但也可以說是最美的狀態,因為沒有人知道接下來會怎樣。
除了暗戀的心情和喪母的心情,或許更重要的是迎接新生命的心情。詩集的最後一輯寫的是作者的小孩,而小孩的誕生多少彌補了失去母親的遺憾,因為在餵養小孩的過程中,作者不再只是媽媽的小孩,也開始扮演小孩的媽媽。新生命是具有啟發性的,所以〈誕生〉裡說「這些圍繞你的人/你的注視,使他們重新誕生一次」;寫完〈誕生〉以後,又有〈餵養母親〉這首詩,和那些關於小孩的詩形成一個自我滿足的循環。把關於小孩的詩放在詩集最後,除了因為小孩誕生是最近的事件,或許也是因為「小孩」有這一層總結性的意義吧。
在後記裡,作者說「詩,也是某種提醒」,讓過去的事就像剛剛發生的事一樣鮮明,而且因為有了這些提醒,「使生命又變得沉甸甸的,不再能輕率地對待。」雖然記錄的是作者自己的心情,但因為詩句簡單易懂,讀者或許會發現自己的記憶裡也有些相似的感覺,事過境遷卻依然清晰。
2016.02.24回顧:
那時候我對詩的喜好有了轉變,開始喜歡比較簡單、清新的作品,這本詩集就蠻合拍的。不過,後來那本以台北各地為主題的《可能的花蜜》,又覺得太過平淡,少了一些讓我有印象的巧思。所以,也不是簡單就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