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源氏物語 01:桐壺

▲石山寺(滋賀縣大津市)境內的紫式部像。相傳紫式部是在石山寺閉關時構思出《源氏物語》的。

開始讀《源氏物語》,多少帶點一時興起的成分。今年春天到日本琵琶湖一帶觀光,探訪的第一個景點就是石山寺。當初選擇這個景點,只是因為它名列「近江八景」之一,後來才知道它是傳說中紫氏部構思《源氏物語》的地方。境內不但有紫式部像,還有介紹《源氏物語》內容概要的展場。這次剛好也碰上了寺內一年兩度的紫式部展,透過展覽,我對於紫式部的時代開始有了粗淺的了解。不過,當時我只是覺得那裡風景優美、氣氛祥和,還沒想過真的要讀那部巨著。回國之後,偶然在書店的架上看到林文月全套四冊的中譯版,才興起讀完它的念頭。我一向喜歡自我挑戰,既然董啟章好幾本篇幅驚人的長篇小說都讀得完,那就沒什麼好怕的了。

在這個時代讀《源式物語》,或許顯得有點不合時宜,畢竟講來講去都是貴族們的生活和繁文縟節;光源氏再怎麼才貌雙全,他周旋在眾多女子之間、和她們發生關係的行為,恐怕也無法通過現代的道德標準。不過,我相信一部古典作品能穿越各種時空環境傳頌至今,一定是因為一些蘊涵在表象之下的深層因素。至少從我閱讀第一帖〈桐壺〉的印象來判斷,書中觸景生情、以景寓情的筆調,以及對於人物心理和政治謀略的深刻描寫,在今日看來還是相當出色,值得作家借鏡。


〈桐壺〉是《源氏物語》的第一帖,交代了光源氏出生前到12歲與元配結婚之間的故事。相較於其他各帖之間強烈的連貫性,這一帖和後面的〈帚木〉之間卻顯得不太連續,留下了一段沒有描寫出來的空白時期,所以許多研究者認為這部分是作者後來補上的。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麼作者實在是用心良苦,因為這短短的一帖交織了許多重大的主題。

光源氏出生後三年,母親桐壺更衣就病死。在我看來,這似乎是一個對照(不管作者是否有這個意思):生命的喜悅,總是伴隨著死亡的陰影。幼年喪母也讓光源氏失去了一個精神依靠,這會不會讓他在未來試圖尋找慰藉,卻又無法滿足?在政治方面,他也因為缺少家族的後援(母親和外祖父母都過世)而處於先天不利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他出類拔萃的才貌到底是上天的祝福還是咀咒呢?

紫式部的時代(平安時代)以漢學為尚,所以桐壺更衣的故事明顯有向〈長恨歌〉致敬的痕跡,甚至直接引用〈長恨歌〉作為典故,並不令人意外。除了紅顏薄命的典型描寫以外,皇上因為過度寵愛桐壺更衣而耽誤政事,也被拿來和唐玄宗類比。更衣死後,皇上也看著長恨歌圖思念她,甚至看到更衣母親送上的遺物,也聯想到〈長恨歌〉中的道士到仙界尋訪楊貴妃後帶回的信物。像這樣涉及多種層面的引用,應該足以顯示紫式部對於〈長恨歌〉的重視了。

除了桐壺更衣生下光源氏後病死這條故事主軸以外,許多關於政治的細微描寫,也讓人對於政局有了大致上的了解。從宮女之間的爭寵、正宮皇后為了保護兒子的皇位而提防源氏,到左大臣、右大臣兩家族互相抗衡的政治架構,都在這短短的一段故事裡呈現出來了。這應該也是預告未來政治方面的風風雨雨吧。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