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情書》

今天看了1995年的電影《情書》,雖然是傳說中很感人的經典作品,但對我而言,除了對著山頭大喊「お元気ですか」的經典場景讓我有點揪心以外,倒是不覺得特別感傷,大概我的人生歷練還不夠吧。同時也覺得這個「在書信來往的過程中逐漸揭開回憶」的主軸,可能在那個還沒什麼人用得起行動電話的年代才能成立。要是現在的話,兩個女主角可能馬上就用手機視訊,就沒辦法用那麼緩慢的步調整理各自的心情了吧。

Read more

讀完《被討厭的勇氣》

看完《被討厭的勇氣》了。依照這本書的設計,應該要有一種頓悟的感覺,但我一開始就覺得,這哲學家的想法和現在的我差不多啊!反而覺得書中一直找機會質疑的「年輕人」,問的問題有時候讓我翻白眼。不過,如果早個兩年來看這本書,或許我還不會這麼認同。我是最近才轉變成可以接受這本書的狀態的。

Read more

試著接受別人的「錯」

活在這個世界上,對於自己以外的人,總是有點不順眼。例如在餐廳看到用手機大聲播放連續劇的人、佔用座位很久的人,我總會希望他們趕快走開。不過,最近除了抗拒感以外,也常常覺得在另一個層面,我其實對他們的行為沒有什麼感覺,他們怎麼做和我無關;有一部分的我覺得抗拒,是因為某些現象不符合特定的社會行為準則,而感覺不舒服。

我以為自己已經完全相信大家應該「做自己」,不要理會社會規範,但實際上我似乎還是感覺待在規範裡比較舒服,甚至希望有人可以維護這些規範。

Read more

接受性:接受別人

橄欖綠的一個主題是「接受性」。我以前的認知是,「接受性」不就是接受當下的狀況嗎,但我最近發現自己沒辦法好好接受的其實是別人。常常看某個陌生的人不順眼,覺得他做的什麼事情簡直亂來,心裡的小警總想要糾正別人的「錯誤」。

Read more

philosophy

不知道是不是為自己論文的難產找藉口,我覺得,在寫好論文之前,要先說服自己。我沒辦法想像自己完全置身事外,裝作那些理論和我完全無關,因為我有自己的人生哲學,對於各種理論當然會有個人的偏好。在不同的理論之間遊走,甚至嘗試接受不同的看法,竟然會有掙扎的感覺。所以,對我而言,寫論文就是一種自我說服的過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