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讀《反脆弱》

最近因為聽到一首叫〈Antifragile〉的K-POP新歌,所以開始讀發明這個詞的同名書籍《反脆弱》。雖然這本書隨興之所至想講什麼就講什麼,又臭又長、在概念外圍一直繞圈的清談風格有些惡名昭彰,但既然這不是打算一針見血直擊重點的書,那我也樂得一點一點輕鬆看。

會想讀這本書,也是因為世界和國內環境正在發生很大的變化,我也在準備進入和以往相當不同的經濟與生活狀況。我沒辦法確定自己所做的選擇是否正確,或者說,思考已經做的選擇也沒有太大的意義,我只能正面迎接這些選擇帶來的課題。如果處理未知的課題可以讓我更強大,那麼即使我現在只感受到艱困,心裡還是可以懷抱著成長的希望吧。

facebook原文

手寫互動書,變成電子版還有搞頭嗎?

最近有一本鼓勵讀者把答案寫在紙上的書(1日1問答案之書),頁面上設計了方格網眼。電子書也同時推出,但特別註明「紙本書內容包含書寫互動,電子書版本恕無法比照紙本書呈現和手寫使用」。這讓我思考了一下,如果是手寫互動式的書,買電子書版還有意義嗎?

Read more

開始讀《靈性歧路》

最近開始讀《靈性歧路》,比較為人所知的譯名是「靈性逃避」,其實書裡也大多稱為靈性逃避。因為在某個 Podcast 聽到有這本書,覺得自己也有可能遇到同樣的問題,所以想了解一下。簡單來說,靈性逃避就是躲到靈修的概念裡面,而不去面對、處理自己心理層面實際存在的問題與成長需求。例如感覺到自己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就告訴自己「都是小我在作祟,我要超越自己的小我」,就這樣用看似清高的態度,迴避了自己因為某種情況而產生負面情緒的模式,卻沒有真正深入處理問題模式本身。

我不確定自己什麼時候可能有過這樣的行為,但像我這樣很自然就會接觸到身心靈資訊甚至邪教的人,是應該提防一下。其實我也經常告訴自己要用比較實際的角度看待事情(我本身是有實際的一面,但比靈性的傾向弱一些),我的工作也讓我的思考模式變得更腳踏實地,或許無形中也減少了「靈性逃避」的風險吧。

facebook原文

為了腳踏實地活下去而寫

最近讀了《書く習慣》(「書寫的習慣」,いしかわゆき著)這本書,內容主要有兩個主軸:1) 不需要特別的技巧,也能讓自己的寫作有魅力,例如誠實表現出自己的想法與感情,以及對讀者親近的姿態等等;2) 書寫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持續做的事,例如作者因為自己寫的部落格而成為專業撰稿人,也在私人的寫作中梳理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還能從自己過去的經驗獲得安慰與鼓勵。

Read more

82年生的金智英

讀完《82年生的金智英》這本書,我想我大概可以了解男人不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前提是真的讀過):內容就是女人在社會上生活,有哪些辛苦的地方,而男人通常幫不上忙,就算金智英的丈夫已經算是比較體貼了,有時候也讓女主角覺得龜縮、不會挺身幫她說話,要生小孩的時候說「我會幫忙」也感覺像在說風涼話。我想這本書應該是女人都能代入自己、感到認同的內容,但男人看了卻會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意義,不知道該怎麼辦(有一部分也是因為對於男性角色的刻畫非常輕描淡寫)。女性面對的問題有一大部分是社會性的,書裡也有一些部分是說女性如何爭取到小小的進步,但要達到非常理想的狀態,也不是一時一刻、靠一個人就能改變的。丈夫能為她做的,也就只有帶她去看精神科。如果男人看這本書,作者會期待他們作出什麼努力呢?或許是再多體諒女人一點吧?作者或許是希望先提升社會意識,這樣才有解決問題的基礎吧。

facebook原文

新聞讓人感覺世界越來越糟

Pinker 的《Enlightenment Now》(意思比較像是「今日的啟蒙運動發展成果」,但這樣的書名應該很難賣)這本書,雖然內容偏硬,但還是有讓我想分享的內容。這裡有不少篇幅在說,接收新聞報導,會讓人覺得世界越來越糟糕:「不管世界是不是真的越來越糟,新聞的本質會和認知的本質交互作用,讓我們認為世界在變糟。我們從來不會看到記者對攝影機說:『記者正在沒有爆發戰爭的國家現場報導』——或者沒有被轟炸的城市,或沒有被掃射的學校。只要壞事沒有從地球表面消失,就一定會有足以填滿新聞的事件,尤其在數十億支智慧型手機將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口變成犯罪記者和戰地記者的時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