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圖的「生產者」,或許不是「被動」的意思

我一開始對人類圖很困惑的地方,是分類很不平均,竟然有7成的人是「生產者」(我也是),要「等待」並且「回應」。這難道是說,有7成的人要被動任人擺佈嗎?但關鍵就在「回應」:遇到需要做決定的情況,如果內在的聲音有正面反應,那就放手去做;如果是負面的反應,那麼即使頭腦有各種理由催促行動,也不要做。這個回應是不受任何人或外界價值觀影響的,即使可能感覺很荒謬,但對於深層內在卻很明確:每個回應都是存在本質的展現,別人是不能逼迫的。

知道要「等待」以後,又有一個讓生產者擔心的問題:如果生命不來敲門,我還是傻傻的等嗎?這讓我想到吸引力法則,如果按照人類圖的概念,那麼吸引力法則對這7成的人是有用的:生產者的磁場就是會把相關的人事物吸引過來。但有一個重點:不是腦袋一直想要什麼東西,就能得到什麼,而是做真正的自己,這件事會吸引真正適合自己的東西。頭腦想要的東西,很有可能是環境告訴我們應該要、值得要的,而不是發自內在的需要,所以追求起來特別困難,得到了也不適合自己,很容易就失去了。

生產者承諾做一件事,就會盡力完成,所以平時採取等待的策略,等到時機對了,就有足夠的能量做出全然的回應。

等待,然後回應。這樣算是消極,或者認命嗎?但如果誠實回應每個當下,其實很有可能得到看似違反常理,甚至出乎自己意料的答案。被動的策略,反而是生產者擺脫外界制約、活出自己的方法。

寫了這麼多,也只是幫自己在理性層面整理資訊而已。如果不是這7成的人,這些內容就不適用了。

facebook原文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