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音──李明維、謝素梅雙個展

我真的常常等到展覽快結束才去看。聯展並不稀奇,但當代館把這次展覽稱為「雙個展」,又讓兩人的作品在展場中混雜,試圖造成對話的效果,彷彿這兩位藝術家的作品應該有什麼共同的內涵才對。我的感覺是,有的,在他們的作品裡,我看到一股內向而強烈的自制力,用各種形式與規範築起一道牆,彷彿不想讓人觸及他們內心深處的壓抑與感傷,但那股哀愁又在作品的空白中揮之不去。

坐標

謝素梅的「東西南北」和「標準視平線」是我會稱為「減法取向」的作品。「東西南北」就是四個霓虹燈管做成的字,懸在空蕩蕩的展間裡,靜靜的指示方位。「標準視平線」則在牆壁上畫了一條顯眼的水平線,讓懸空的植物乖乖的排在線上,看起來像是種在飄浮的透明土壤上。這些坐標看起來微不足道,似乎很容易逾越(至少在作品裡看起來是如此),卻又無形地控制著我們的位置。

距離

李明維的「四重奏計畫」有點像是四位害羞、敏感的樂手,在各自的螢幕裡對著牆壁演奏,如果你想偷看的話,他就躲起來,琴也不拉了(笑)。「晚餐計畫」則是把晚飯搬到美術館吃,但實際內容則是藝術家和參與者的秘密,從現場的擺設,我們只看得到一些餐具,和畫面上有一些手在夾菜。在看這兩件作品的時候,我覺得它們好像在對我說,對不起,你不是我(們),你怎麼會懂呢?你懂的只限於你自己經歷過的事情。

規範

謝素梅的「回音」很簡單,是一個人對著山谷在拉琴,山谷也傳來回音,但這回音似乎越來越不聽話,開始自己拉自己的,卻編織出更複雜、更動聽的旋律。「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看起來像是把手指頭用急救夾板包住,讓關節無法動彈,再演奏巴哈這部理論音樂經典的其中一首(我記不得是哪一首)。這兩件作品都建基於古典音樂的discipline。discipline這個字可以說是嚴格的訓練,也可以說是限制發揮空間的紀律。其實「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原來的名字是「經過鍛鍊的鍵盤」,作品的標題直接採用德文原名,多少帶點諷刺的意味。

儀式

李明維的「魚雁計畫」和「水仙的一百天」是高度儀式化的作品。「魚雁計畫」是兩個看起來有點像佛堂的小亭子,進去以後要做的事就是寫信,然後把信件放在架子上。所以這件作品的內容其實是已經很古老的「寫信儀式」,而且信件的內容和寫信的人密切相關。「水仙的一百天」是紀念外祖母的作品,藉由和一盆水仙花朝夕相處的過程,藝術家彷彿重新見證了人的生老病死。雖然說「儀式」可能會讓人覺得是具有普遍性的行為,但儀式中個人化的層面顯然是這些作品關注的焦點。

隱藏在私密裡的溫度

前面寫的那些,或許會讓人以為這是一個冰冷難懂的展覽,但那只是我刻意挑選的觀點。私密的空間會造成距離感,但也只有私密的空間允許最親密的接觸。我們應該認識的不止作品、不止表面的形式,還有每個特定的他人,和深層的自我,一切就看我們願不願意深入了解。

2016.01.10回顧:
看自己當時寫的感想,覺得還是兜不起來呢,除了兩人作品裡的私密性和音樂成分以外。經過這些年,比較成功的(展覽機會比較多的)還是李明維,我最近看到他的作品,是在六本木的森美術館。李明維儀式性的作品和其中的哲學底蘊,一直廣受推崇。我想是因為儀式性的行為很容易勾起每個人獨自的記憶吧。與其說他的作品傳達了什麼,不如說他的作品提供了一個心靈寄託的場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