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b 劍蘭(to be)

(本文內容於2015年7月5日補充撰寫)

這是第12首生日詩「劍蘭」的另一個版本。跟富有戲劇張力的原始版本比起來,這一首就像反高潮(anticlimax)一樣令人洩氣。我自己重讀這首詩的時候,也覺得情緒上好像太抽離了,必須用理性思考來解讀,感覺並不是寫得非常好。當初為什麼要寫這個顯然比較差的版本,其實我自己也糊塗了。不過,我還是試著用自己的思維重新解讀。

首先注意到的是名稱,這個版本叫「to be」,原版反而被稱為「not to be」。在原版的解說中,我提到自我認同的擺盪這個主題,這也可以很簡略地形容成一種掙扎的狀態。在「to be」這個版本裡面,畫面中的人消失了,而且對週遭景物的描述變得像是攝影棚的佈景一樣,有一種虛假的、沒有生命的感覺。或許可以說,「to be」是我對於「如何做自己」的答案:拋開對於自我固有的認識,不管那是別人加在自己身上的,或者是自己以為的。如果本質是確實存在的,那麼為什麼需要表面的定義呢(自己對自己的定義尤其危險,因為很難識破)?拋開外在的束縛,或許能夠把自己原本的樣子看得更清楚。

「攝影棚」這個概念,也暗示著從他人的觀點刻意營造出來的情況,或者應該說是敘事?那麼這裡的攝影者,就是我這個寫作者了。沒錯,這裡其實隱藏著「是我從我的角度來創作她的形象」這個概念。廢棄的攝影棚,就表示我可以完全放棄自己對她的想像或定義,因為她終究有一些部分是我不知道的。其實對每個人都應該是這樣吧!或許這才是生日詩系列真正的完結:每個人的本質,遠遠超過我的文字所能描寫的範圍。


20061208

鏡頭忘了蓋上
在廢棄的現場

月光架在燈架上
開著的電風扇
只剩灰塵可飄揚
挨著純黑的景片
隨意摩擦

地板上抹髒的紅布
蜷縮在牆角
道具劍丟在哪裡
或許有人知道
那個人
曾經留下足跡
在景片前的沙堆上

誰還記得?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