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生活無限迴圈:《Re: 沒有代表作》

堪稱台灣新生代平面設計師代表的聶永真,推出了這本「理應視為作品集」的作品,理應成為愛好者人手一本的「珍藏品」……但從成品看來,不論其裝禎、版面或文字,都試圖否決讀者心中「這是一本作品集」的正常想法。對我而言,這本書的出版並不是為了塑造一個經典,反而更像是身為設計師的作者力求擺脫生活現狀的具體象徵。

這本書最令人好奇的還是它的裝禎,硬要把內容分別放在兩種不同尺寸的開本裡也就算了,還變本加厲地和一小本像是手札的東西用騎馬釘裝訂在一起,最後還用膠帶貼上一張「便條」。這個「東西」(實在不容易接受這是一本「書」)看起來就像某個喜歡邊讀書邊寫筆記又不愛用書籤的人把一堆東西全夾在一起的傑作……或者說,這種雜亂令人聯想到設計師的工作桌。如此獨特又與其他書本格格不入的外貌,使它第一眼就遭到兩極化的評價。有人認為這樣很有創意,但也有人只丟出一句「為何不好好做一本書」。我認為,既然這是設計者的意圖(他還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勸大家不要真的把書拆了,雖然拆成三本小書完全可行),讀者只需要決定接不接受就好,我只負責擅自為它的形式賦予合理的解釋。

這本書絕對無意成為一本精裝的藝術品圖鑑,作者選擇的低磅數紙材使這本書看起來更像是容易消化、容易丟棄的流行雜誌,印刷的過程並沒有賦予這些作品額外的價值。如果仔細觀察作品的影像,會發現有些是直接翻拍實物,有些是原稿紙,更多的是實際使用留下的痕跡或繪圖軟體模擬的折舊效果。蕭敬騰同名專輯的那幾頁甚至可以看到作品下面有其他書籍案件的名字和德國iF國際論壇設計有限公司的聯絡方式。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這些經過「加工」的影像,我認為作者有意塑造一種「從工作室的各個角落挖了出來」的感覺,好呈現這些作品(貌似)自然的樣子,而不是飽滿光滑的理想狀態。這是不是也表示,作者希望在書中揭露更多設計師生活的真實面貌,而非光鮮亮麗的外表呢?不過,也別以為這就代表作者會對大家完全掏心掏肺袒裎相見。如果露在外面的那一段關於男性指甲的文字引起了任何人的暇想(至少我是其中一個),我想這只能說是純粹的意外或者故意的惡作劇。14篇文章幾乎都是圍繞著作者身為設計師的生活,也因此顯得作者有意無意隱藏了自己的感情世界。那麼,為什麼會談到指甲呢?因為那一篇文章寫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美學堅持。這些文章解釋的是作者為什麼要暫停持續了七年的設計師生活,給自己一個長假;簡單地說,是因為過度工作使他無法專注在自己真正喜歡的案子,已經到了戕害身心的地步(最小的那本冊子裡,雜亂的工作計劃和泡麵、藥單之類的東西可視為補充說明)。有趣的是,書中收錄了一些最後沒有被合作單位採用的作品,所以處處可見「not produced」的字樣,有些文章也指涉作者為了這些作品從交涉到放棄的過程。例如,為什麼金馬獎海報收錄的是未被採用的版本,卻沒有實際使用的版本呢?設計師與廠商的競合關係,以及設計師在書中小小的反抗,都讓讀者有機會窺探更真實的設計師生活。

最後,也應該談談作者相當得意的騎馬釘雙封面設計。買了A封面的版本,在最裡面會發現B封面,反之亦然。簡單地說,因為是騎馬釘,所以紙張的順序不變,差別在於正摺或反摺,讓哪一個封面露出來。也因為這樣,兩種版本的開始頁數會有所不同;考慮到這一點,作者在開頭和中間各做了一個目錄,這樣兩個版本都是由目錄開頭,就不會顯得突兀了。再解釋得清楚一點:在A版本裡會先看到目錄1和第1組作品,跨過騎馬釘以後是目錄2和第2組作品;至於B版本,則是從目錄2和第2組作品開始,接著才是第1組。那麼,這本書的開始是哪裡呢?它沒有「第1頁」!當然,也就沒有絕對的結束了。雖然作者可能只是覺得有趣才做了這樣的設計,但這種「無始無終」的設計不禁令我聯想到「老鼠賽跑」(rat race)的意象:一隻老鼠在輪子裡不斷向前跑,跑得筋疲力盡也跑不到終點,因為根本沒有終點啊!如果自己喜愛的設計工作變成乏味的無限迴圈,那麼從中跳脫的想法也是相當正常的。我甚至開始想像作者拿出這本書,說「我的生活就是這樣!」的樣子……或許想得太遠了吧。

或許我應該談談設計作品本身,但看看這些作品,我想大概有很多人早就習慣了他的美學,只是不知道作品出自哪位設計師之手──或許根本沒想過這個問題。對於他的作品,我的感覺是:謹慎。有所保留。讓我忍不住想更深入了解這個人。所以我才擅自編造了這麼多他可能連想都沒想過的解讀。

發表迴響